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姓名商标
引用本文:李士林.论姓名商标[J].法治研究,2014(7):104-111.
作者姓名:李士林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姓名识别个体身份的符号功能,与商标识别产品来源的符号功能相契合,表面上皆发挥着识别来源和广告功能。然而两者却分属不同的权利范畴,并不存在交叉和冲突。不能以姓名具有显著性,直接延伸为商标法上的显著性。姓名欲谋求商标法上的地位,须遵从显著性和混淆可能性规则。以此为指导原则,参照美国成熟的姓名商标制度,可治理我国姓名商标抢注的乱象。具体规则可细化为:姓名不具有显著性,非姓名权人不得使用姓名商标,禁止在产品来源和企业关系上引起混淆消费者的可能。

关 键 词:姓名权  姓名商标  符号结构  显著性  混淆可能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