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作者姓名:周星
作者单位: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日本名古屋市,4538777
基金项目:JSPS资助课题关于创建可适应市民社会之‘公共民俗学’的基础性研究(2010-2012)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各种学术实践,具有“公共民俗学”的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多种文化事象及问题展开基于学理的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的具有公共性的学问.但在中国并不适宜在原本就有高度应用属性的民俗学之外另行建构“公共民俗学”.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只应是纯学术的,其对现实的介入、参与和社会贡献,均应基于切实的资料积累和严谨的田野调查,并在纯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根据民俗学的实践性和公共性,不妨将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参与等社会性学术实践定义为中国式的“公共民俗学”,但也应对其学术有可能被行政权力“同化”的危险性保持警惕.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中国民俗学  公共民俗学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