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巴赫金和伊瑟尔文本理论之比较
引用本文:文浩.巴赫金和伊瑟尔文本理论之比较[J].求索,2010(7):216-218.
作者姓名:文浩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在西方学界以复调和狂欢化理论著称的巴赫金和以接受美学闻名的伊瑟尔,表面似无学术关联,实际上文本问题是他们的理论聚焦点。他们都阐明了文本的事件性并发现:文本是对话的开放结构,文本意义产生于对话关系中。由此,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守护了文本的人文性和接受者的主体性。不同的是:巴赫金理论中的理解者是实际接受者而伊瑟尔理论模型中的"隐含读者"是结构性预设;巴赫金的文本理论重视历史性而伊瑟尔的文本理论缺乏历史性。这种差异源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历史感和伊瑟尔的现象学立场的区别。在比较中可以发现,巴赫金比伊瑟尔更为彻底的坚守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而且巴赫金的文本理论较之伊瑟尔的文本理论具有更为辩证圆融的阐释效力。

关 键 词:事件  对话  两极  历史性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