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35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25岁的我,站在北京火车站自动电梯的右侧,仰望着墙壁上那幅巨大的全国铁路地图。内地的铁路密布如网,唯有一条孤单而又勇敢的线路射向大西北,终点是乌鲁木齐。我将到那里去工作。 关于新疆,当时我的全部知识是: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林则徐蒙冤流放,左宗棠65岁挥师西进,收复新疆,以及那首悲壮而又豪迈的诗篇——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从北京到鸟鲁木齐,火车奔腾挺进四昼夜。1965年8月15日,我踏上了这片生机无限、多民族聚居的热土。解放前夕的乌鲁木齐(迪化市)已有10万人口,也算得上西北的重镇,但极端落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可言,土坯房遍及全市,楼房屈指可数。至于道路,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最合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