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引用本文:杨昌文.浅谈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J].贵州民族研究,1994(1).
作者姓名:杨昌文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摘    要:西南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行医用药经验。藏医、傣医、彝医、壮医、瑶医、侗医、苗医等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华,已经或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丰富了祖国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宝库的瑰宝。 一 西南各族人民在长期同病疾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特点鲜明。对医治多发病、疑难怪病有独到之处。 壮族是我国南疆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10多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小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砭针”、“陶针”、“角疗”、“骨刮弓”医疗工具的原型。近年,考古学者从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祝余”、“迷谷”等品。迄今仍为壮医常用药物;《黄帝内经》也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地,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里的“南方”应当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