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国家在场与乡村社会:清代碑刻所载湘黔边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引用本文:何治民.国家在场与乡村社会:清代碑刻所载湘黔边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23(5):182-189.
作者姓名:何治民
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以来湘黔桂边区民族民间戏剧文化交融历程研究”(项目编号:22BMZ06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央王朝对湘黔边区的管理,先后实行过羁縻政策、土司管理、卫所统治以及府衙管辖,在国家加强统治的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渐深入这一地区,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而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中,当地苗族侗族的传统社会“款约”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处理当地社会矛盾时,通过合款的方式,将国家法律条文以款约的形式勒碑记录,既是国家权力在湘黔边区逐渐深入的明证,也是地方治理的智慧体现,还是当地各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实证。道光二十年黄岗村“夫役之争”碑和道光十八年高吊“万世不朽”碑,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 键 词:国家在场  乡村社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