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延安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黄克功因私情枪杀了一名投奔延安的女青年,被延安高等法院判处死刑。这件事被称为“黄克功案件”。 黄克功历经井冈山几次反围剿斗争,后来又随红军走上长征道路。红军在陕北会师时,他已是身经百战的红军旅长。党中央在延安成立抗日军政大学,调黄克功任第六队队长,是颇受人瞩目尊敬的一位红军高级干部。  相似文献   

2.
李世明 《奋斗》2014,(1):56-57
正纪律严明赢民心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生了一件被当时国内外媒体称之为"桃色新闻"的黄克功案件。案件的当事人是红军旅级干部黄克功和刚进入延安不久的进步知识青年刘茜。黄克功,江西人,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位老资格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挥员。1937年,26岁的黄克功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四大队大队长,案发前调任第六大队大队长。刘茜,原名董秋月,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时,16岁的刘茜正在太原友仁中学读书。随后,她毅然  相似文献   

3.
陈漱渝 《党建文汇》2010,(11):40-40
延安本是偏远小城,本地人口不过千儿八。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的到来,迅速改变了人口构成,最大特点是:男女比例严重失渊。许多男性老干部、老红军找不到妻子,大家都是光棍,眼睛就瞄准当地女青年。别看陕北是个穷地方,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5,(4)
<正>1937年10月1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临时刑场上,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一名原红军干部被执行死刑。他叫黄克功,早年参加红军,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为师团级干部。此前,他追求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一天晚上约她到延安的延河畔,逼婚未遂,开枪将其打死。案发后,黄克功被依法逮捕。当时,对黄克功案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参加过长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应该让他到前线作战戴罪立功;另一种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应该处以极刑。最后,黄克  相似文献   

5.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6.
1937年10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遣婚未遂,枪杀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在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甚至有人称此案为“延安第一婚杀案”。中国共产党将如何处置黄克功这个“年轻的老革命”,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因此拍板:“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平等性、纪律的严肃性和人权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7.
1937年3月中旬,在甘肃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家军”血战了195天的2万多红军西路军将士,兵败祁连山。被打散的红军战士和伤病员,怀着一颗对党的赤胆忠心,纷纷踏上了东返陕北寻找党和红军部队的路程。其中有一位身负重伤的红军干部,他拄着拐棍,拖着一条残腿,靠着顽强的革命毅力,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回到了延安。 他就是原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八十一团一营营长、解放后任中共河南省商丘地委书记、商丘军分区司令员的刘克先。 刘克先是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刘家田村人,生于1914年。1928年,当土地革命的风暴席…  相似文献   

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巧合有时令人难以置信。1937年秋,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面对桃色命案。 毛泽东在陕北简陋的窑洞里,收到他的爱将黄克功的信。黄克功是毛泽东的同乡,1927年放下锄头拿起枪杆参加秋收起义。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长征时候任警卫团团长,担负着保卫中央和毛泽东的重任。到达陕北后,一个叫刘茜的姑娘敬慕黄克功,于是两人谈起恋爱,可不久她就发现跟黄克功很难相处,并决定离开他。黄克功急火攻心,竟然在延河边上把如花似玉的刘茜枪杀了。结果,他被陕甘宁高等法院判处死刑。死到临头,黄克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让他到战场上去死。 看着黄克功的信,毛泽东百感交集,他没有忘记这位同乡,更没有忘记他的赫赫战功,但还是忍痛指示:你过去有功,可今天有罪,咎由自取,须公开枪决,才能给别人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0.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9月25日,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振奋全国人心.消息传到延安,大家欢欣鼓舞.就在这欢呼胜利的庆贺声中,延安的宝塔山下,却发生了一起历史悲剧:红军将领黄克功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青年女学生刘茜.这件事当时在延安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笔者当时在延安抗大学习,亲身经历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因求婚未成,怒杀恋人刘茜,成为延安轰动一时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黄克功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张灵甫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黄克功杀死了自己的恋爱对象,张灵甫打死了自己的续弦之妻。同犯杀人之罪,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处置却截然不同。 正因为黄克功是多年的共产党员,不得不处他以极刑 黄克功是抗大第六队队长,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万里长征,曾为红军旅长,称得上一个老革  相似文献   

13.
(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吴起镇,西北二马(马鸿宾、马鸿退)和东北军骑兵便尾随而至。毛泽东命令:“打退追教,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指挥红军指战员奋起迎战。10月21日,在吴起镇西南山,马鸿宾的第35师骑兵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溃逃。此时,东北军白凤翔部也来进犯,其骑兵先头团又被红军打垮,掉头逃命,另外3个团也同时被击溃。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终于结束了敌人的追剿。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说:“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正是蒋介石命令东北军张学良十余师向陕北苏区红军进行第三次…  相似文献   

14.
正导语:在红军长征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是我们前进的阵地。"这就是后来毛泽东经常提及的"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认为是"中央救了陕北"。这种陕北与中央"互救"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共党史上,郭洪涛是一位有特殊经历的人物。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郭洪涛曾任陕北红军总指挥部政委(总指挥谢子长)、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陕北省委书记、陕甘宁特区党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创建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1938年后郭洪涛历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等职,为开创和发展山东抗日根  相似文献   

16.
从史沫特莱那里得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先生曾托人转道巴黎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表示热切的祝贺;红军东征时,鲁迅又与茅盾联名发电报给延安的党中央,称赞在红军“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时,获知因遭敌封锁陕北生活异常艰苦,连吃盐运盐都十分不易后,鲁迅先  相似文献   

17.
这是红军西路军的西进行动即告失败之日——1937年3月14日。这一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于祁连山腹地石窝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史称“石窝会议”),决定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脱离部队”,返回陕北。然而,他们在离开部队以后,又是怎样化装潜行,而回到陕北的呢?笔者试图从历史的云雾深处,将这两位军政主帅回归延安的经过,如实地展现出来……徐向前、陈昌浩脱离部队陈明义、肖永银护送首长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岁末之初,首个国家宪法日(12月4日)之际,电影《黄克功案件》向广大观众公映了,这颇有一番深意。《黄克功案件》讲述了1937年红军功臣黄克功因逼婚不成而将女学生刘茜杀害最后被判处死刑的故事。面对国内外的舆论,在罪与罚、杀与赦、生与死、情与法之间,黄克功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这部影片公映后,成为当下依法治吏的重要教材。在此案中担任审判长的雷经天曾和黄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长达 10年的内战结束。此后,延安处在相对平静之中,几乎没打什么大仗。抗战初期,大批进步青年和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斗争。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的革命队伍内部,却出现了个别人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不良苗头,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共高层领导的极大关注。  1937年秋发生的黄克功事件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他对此事进行了果断的处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37年 10月 5日傍晚,抗大第六队队长黄克功…  相似文献   

20.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