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秋末冬初,翠竹红叶,古树小桥,掩映在山水画卷中的榉溪村显得分外迷人。榉溪村是磐安县近日刚开放迎客的特色旅游文化村,该村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家庙,来自上海、温州等地的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来自上海的邱老先生被榉溪村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山环水绕的风光迷住了,他兴奋地说:"我要在这里多住几天。"近年来,磐安县委、  相似文献   

2.
跨村任支书     
刘福华 《今日浙江》2010,(18):53-53
富阳葛溪村是胥口镇的"东大门",1400多人口,由原胥口镇邦坎村、新登镇七板桥村合并而成。2008年,该村两委会换届选举,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此,葛溪村一年多无人问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村级管理陷入瘫痪状态;村民盼望新带头人。  相似文献   

3.
沈华 《前进论坛》2010,(10):59-60
唐伯虎的名字似乎总是和"风流"两个字联在一起的。秋香三笑留情,唐伯虎就不惜卖身华府为小厮,最后终于羸得美人归;又有名动天下的桃花坞,桃花、美酒、诗文相映缤纷,果然是一个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潇洒唐伯虎。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力机制的驱动和保障,而"政企学民"四位一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企学民"四位一体驱动保障,以及"政企学民"不一体已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效果的制度障碍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为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效果,需要充分发挥"政企学民"各自的主体驱动作用,整合各方驱动力量,完善动力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丽水市坚持绿色发展定力,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统一,通过生态考核"逼"、节能减排"腾"、行业整治"减"、转型升级"褪"、负面清单"限"等措施,狠抓生态工业。2014年,全市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和过剩产能形成的"黑色"工业产值132亿元。生态考核"逼"。丽水出台《生态工业考核办法》,改变以往重量不重质、重劣不重优、重大不重强的考核办法,转为结构调整、质量效益、绿色发展考核,用考核逼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和执政理念,转变短期行为,逼走“黑色GDP”,减少“无效GDP”和“负GDP”。  相似文献   

6.
于洁 《长白学刊》2013,(3):41-4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而生态危机是新的实践向执政党提出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能够解决生态问题并融涵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应体现着人类最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应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三者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应体现为"人与自然"存在论意义上身份与权利的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应体现为"生产性正义"和代际间公正。  相似文献   

7.
王琪  杨潇慧 《前沿》2009,(10):115-117
历史上,生态问题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受到普遍关注;"以人为 本"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生态文明自觉,表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觉超越和"以人为本"是生态伦理的逻辑自觉起点;显然,作为生态伦理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既应是生态伦理的核心底蕴,同时,又应是生态文明自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8.
泰顺保护与发展和谐共鸣 近年来,泰顺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这个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优势,走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谭文骄 《政策》2010,(10):47-48
近年来,恩施市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开通等机遇,以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名片"为抓手,以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等"八大生态走廊"为载体,致力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  相似文献   

10.
张建南 《求索》2013,(7):220-222
"政治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政治生态文明观认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它必须被炸毁";政治生态文明"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构建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文明",就是构筑反腐长效机制。而构筑反腐的长效机制,必然会促进"政治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筑"政治生态文明"环境,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形成坚实有力的反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11,(4):42-43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这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缅怀赵世炎的诗篇。"施英"是赵世炎当年用过的化名。赵世炎,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影响,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人。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就是要打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同时也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奠基期"和"启动期"。  相似文献   

13.
杨小钵  张笑扬 《前沿》2011,(1):188-191
生态学家们往往通过反思意识形态化的科技和批判产生"虚假意识"的消费主义,并力图用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来破解生态危机的难题,但这种思路往往陷入浪漫主义的"生态的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则另辟曲径,通过对马克思的"超越"和"重新发现",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必然的危机与矛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力图通过政治运动建构通往生态社会主义的路径设计,必须与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危机的解决和人类彻底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是真正地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5.
王良春 《政策瞭望》2014,(12):33-35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决策部署,表明了我省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高度自信和坚定决心,也为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一直以来,常山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率先在全省提出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战略思路,坚持走"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但受发展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要素紧缺等制约,  相似文献   

16.
贺利平 《前沿》2014,(17):60-61
儒家生态伦理观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确立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伟 《传承》2013,(5):134-135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改变目前脆弱的生态国情和恶化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形成了"五位一体"社会建设总布局,这显示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小飞 《今日浙江》2011,(14):33-33
衢江区,一江碧水,满目青山。自2006年开始整体关停、搬迁化工企业后,衢江区坚定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发展道路。"衢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后劲是生态,最大的财富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区委书记朱建华说。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信息消费”生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宝洋  蔡东伟 《前沿》2009,(10):124-126
具体说明了"信息消费"以及"信息消费生态"的概念,在对" 信息消费"本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最后,针对"信息消费"生态价值异化问题,探讨了"和谐"视域下的"信息消费"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