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里青山逶迤,绿水迢迢,有着“浙江绿谷”、华东地区最大“氧吧”的美誉;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秉承了丰富自然、文化资源的丽水市,却有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无论是产业发育程度、企业规模实力,还是区域经济总量、整体发展质量都与全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该如何振奋精神,奋起直追,加快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呢?“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是丽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  相似文献   

2.
生态工业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安 《桂海论丛》2009,25(1):67-70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实现,它与传统工业在追求目标、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产业结构与布局、系统构成、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以及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来规划和运行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以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政策瞭望》2014,(7):36-38
近年来,丽水市按照建设“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卢子跃 《政策瞭望》2011,(11):13-15
近年来,丽水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战略部署,围绕"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山区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5.
培育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和建设全省生态屏障,是省委、省政府交给丽水市的两大战略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个翻一番"的要求,突出丽水生态最大优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6.
诸大建 《中国发展》2008,8(1):47-62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实施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该文基于国际上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个由10个观点组成的循环经济的原理框架。这些原理对为什么要搞循环经济、什么是循环经济、怎么样搞循环经济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的某些认识误区,指出了这些原理的政策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今日浙江》2010,(7):23-24
丽水市将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形成,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资产化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明发扬光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刘旭芳  王明安 《传承》2014,(8):84-85
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呼唤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引领城市永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二大内容、三个主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绿色城镇: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城镇是指把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 ,溶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自然、人文等因素 ,逐步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 ,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协同的城镇复合系统。我国小城镇发展应以绿色城镇为目标价值取向 ,并应从切实发展小城镇的循环经济、注重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治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小城镇工业结构、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小城镇绿地生物多样性等六个方面来实现绿色城镇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丽政办发〔2015〕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市商务局编制的《丽水市利用外资"5年50亿"行动计划(2014—2018)》,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实施。2015年2月7日丽水市利用外资"5年50亿"行动计划(2014—2018)市商务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利用外资"5年5千亿"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外资在丽水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特制定丽水市利用外资"5年50亿"行动计划(2014—2018)。一、重要意义当前,丽水的发展进入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关口,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勇彪 《观察与思考》2005,(14):60-61
丽水市地处浙西南,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实行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推动下,丽水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工业经济,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37.18亿元增至2004年的264.57亿元,年平均增幅13.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人均GDP2004年首次超过全国和25个欠发达县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2000年至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6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4%.……  相似文献   

12.
姜华 《群众》2013,(1):78-79
丽水市是浙江省西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下辖9个县(市、区)。十年前还是穷山区,现在森林覆盖率80%,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丽水人依凭生态致富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浙江人大》2012,(4):36-37
针对经济后发这个最大市情、生态良好这个最大优势,丽水市全面落实"发展产业、完善设施、统筹城乡、关注民生、崇尚实际"工作举措,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44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位居浙江省第一。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民生显著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首位,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国际休闲养生城市",赢得"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丽水市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践行“两座山”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打造“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双示范区,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日益严峻,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把一个什么样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前世界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背景下,过去10年,世界各国史无前例地对保护地球生态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张晓霞 《长白学刊》2013,(3):106-109
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对于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当前及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当前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丽水市坚持绿色发展定力,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统一,通过生态考核"逼"、节能减排"腾"、行业整治"减"、转型升级"褪"、负面清单"限"等措施,狠抓生态工业。2014年,全市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和过剩产能形成的"黑色"工业产值132亿元。生态考核"逼"。丽水出台《生态工业考核办法》,改变以往重量不重质、重劣不重优、重大不重强的考核办法,转为结构调整、质量效益、绿色发展考核,用考核逼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和执政理念,转变短期行为,逼走“黑色GDP”,减少“无效GDP”和“负GDP”。  相似文献   

18.
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充分利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处在上升期,特别是装备工业与重要原材料工业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以国有企业体制转换为依托,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混合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何平 《重庆行政》2015,(3):14-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也意味深长地说:“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重庆市委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将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带进了全新的生态时代。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既守住生态底线,又释放发展能量。武隆积极把发展置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建设来通盘考虑,按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建设更加完备、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化更加普及、生态产业更加发达这“六个更加”要求,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武隆公园”,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引领、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制度保障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20.
曹燕丽 《新东方》2011,(2):53-56
生态民生,就是从生态层面来关注人民生计。将其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民生视角,笔者从思想渊源、理论奠基、现实依据三个方面来论述生态民生存在的历史跨度与当代价值。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生态民生的最早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对生态民生的理论奠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是对生态民生的现实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