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一把手”出问题、出大问题、出震惊全国人民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见怪而不怪的问题了。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在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占总数的42.1%。在辽宁沈阳查处的慕绥新案件中,竟有16人是“一把手”。这就给我们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值得深刻思考。“一把手”腐败呈现的特点一是腐败向“高层化”发展,即有越来越多的位高权重的“一把手”掉进腐败的泥坑中去了。二是在整个腐败官员中“一把手”占的比例或是居高不下或是有所增长,发展趋势极为令人担忧。三是“一把手”腐败的金额越来越大,十万、几十万…  相似文献   

2.
腐败新定义─—“权力寻租活动”最近,青年学者胡鞍钢与康晓光在一份报告中提出腐败为一种“权力寻租活动”的定义。即当权力可以产生经济利益的时候,则会有人向掌握权力的官员付出“租金”以临时“租用”其权力,以达到获取更大经济收益的目的。而产生这种“寻租活动”...  相似文献   

3.
腐败的内涵、生成条件与遏制思路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逻辑,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腐败的定义,并指明这一定义揭示了腐败的五大构成要素。其次,除了传统分析方法外,文章还运用经济学等方法,分析了腐败生成的三大必要条件,即思想蜕变、权力失范和腐败成本小于腐败收益。针对腐败的生成条件,文章最后提出要以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反腐败斗争,努力将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结合起来,在“治标”的同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4.
"激励的悖论"对防治腐败的政策性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伟 《探索》2004,(3):42-44
“小偷与守卫”的博弈模型提示了政策目标和政策结果之间的一种意外关系———“激励的悖论” ,这对防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当事人 (模型中的“小偷”)腐败了 ,如果只是惩罚当事人 ,长期来讲并不能有效遏制腐败 ,必须加重处罚其责任领导 (模型中的“守卫”) ,才能真正遏制腐败。文章探讨了建立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腐败的基本定义 什么是腐败?发达国家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腐败是“不正当地运用公共权威以获得个人好处”。但从不同学科和角度透视,又有三类定义。一是从人们与公共职务的关系以及公职人员所承担的职责来确定腐败。二是以市场为轴心来研究腐败定义,认为腐败就是官员把公共职位视为一种经营手段,尽量从中捞取和扩大个人收益。三是侧重从公益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腐败与反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腐败行为的主要特征为了深入探讨反腐败的问题,确认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必要的。中外学者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腐败定义,其中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内容。例如,他们都认为腐败行为是以实现私人利益为目标的。根据腐败和反腐败的历史以及现阶段我国反腐败的实际,笔者将腐败定义为:“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腐败行为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腐败是谋取私利的行为。行为者主观上有谋私的动机。无谋私目的的过失性行为不能称为腐败。第二,腐败是侵犯公众利  相似文献   

7.
遏制腐败必须提高"腐败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领域,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搞腐败也有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如果腐败者仅以微小的成本投入就能够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并且被查处的几率很低,甚至可以“边腐边升”,“越腐越升”,就会诱使更多的人走向腐败深渊。只有不断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当“腐败成本”高于其收益时,才能真正使那些想涉足腐败的人望而却步,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一、必须提高腐败行为的直接成本所谓腐败的直接成本,即实施腐败行为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有的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紧靠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能任意开支国家的巨…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论》是一部系统探讨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学术理论专著。田心铭教授主编的这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党建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于今年3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立足于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研究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全书按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腐败,讨论腐败的特征和实质,提出了腐败的定义,着重论述了腐败的根源。第二部分论反腐败,阐述了反腐败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性质和基本思路,并分别论述了反腐败的思想教育、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反腐败史论,阐述了中国共  相似文献   

9.
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不能从概念出发,先提出腐败的定义,然后再去反腐败。但是,在反腐败斗争已经开展多年并且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载入党的正式文献之后,回答“什么是腐败”的问题,便提上了理论研究的日程。明确“腐败”这个概念,也就是要明确我们所要反对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这对于正确判定反腐败的政策和策略是完全必要的。一制定腐败概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这里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也谈多与少     
在数学概念上,“多”与“少”实在再清楚不过了,如清水煮萝卜,小葱拌豆腐。相对地说,“多”肯定影响就大;“少”影响必然会小。但在某些领域中“多”与“少”的概念却并非如此。时下,一谈到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一部分”、“一小部分”,甚至是“极个别的人”。乍一听,这样少的范围,这样小的群体搞消极腐败,搞不正之风,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其实,这里所说的“少”的概念不可小视,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一番。搞腐败、搞不正之风的人是少数,此话不假;但凡是搞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人,大都又是一些掌握权力的领导或国家执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