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断问题”代表作家──金源一的文学世界吴生根金源一是韩国“分断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初期带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小说到最近以日本殖民地时代的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常青松》,其作品不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显示出相当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仍把他称为“分断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后,家族政治开始在日本政坛出现,人们对日本家族政治开始关注起来。1955年自民党成立,之后的38年间日本政坛大致经历了4代家族政治人物。在现任议员中“世袭议员”占了40%,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高的。日本家族政治的形式在归纳起来大致为3大类:一是随同父兄进入国会、二是长期的工作上形成的信任关系、三是门生与老师的关系,当然家族政治也是按照一定原则形成起来的,其形成是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选举制度、派阀政治以及后援会的存在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日本人“伙伴”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政治中的“派阀”、“世袭”和“学阀”现象,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日本的集团主义,特别是封建的宗派主义的表现。“派阀”是日本各个政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着重以自民党内的“派阀”为例,分析了它的现状和特点,也兼顾了民主党的派性并进行了分析;“世袭”也是日本政界普遍存在的“伙伴”意识的一种特殊反映,着重对其在选举中的作用和日本政界“世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以出身大学相同而结成的“学阀”现象进行了分析。无论是政党政治中的“派阀”现象,各政党内存在的“世袭”现象,还是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学阀”现象,都是日本文化中“伙伴”意识的反映。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在政治活动中以宗派主义的形式出现,却使小集团的利益高于政策的制定,甚至由此忽视了政治理念的实践。特别是它经常无视民意的结果,还反映了日本式民主主义的封建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公明党是脱胎于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的政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在日本政坛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往往起到了左右政局的关键少数作用。公明党自建党以来坚持以“中道”政治自居,其政治主张对日本政治中的自公联合执政起到了重要的辅弼作用。探讨理解公明党的“中道”政治可以从其与创价学会的历史渊源着手,进而对选民群体的社会属性进行细致的剖析,再对公明党的政治理念与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实践等3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公明党在政治理念上的“中道”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中间路线或宗教的调和路线,而是根据现代政党运营中寻求政治稳定性的一种诉求,与执政的自民党政治方向或理念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因此公明党在政治实践又以中派偏右居多,对自民党的保守政治起到了重要的辅弼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身份制度,贵族制度也随之消失。但封建时代的许多旧俗仍然不可避免地残存下来,并在现代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其中,“世袭议员”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政治文化遗产,折射出日本政治中某些传统的潜规则。日本政坛长期以来存在的“家族世袭”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世袭”现象也使日本政坛的关系过于复杂化,权钱交易丑闻时有发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难度。日本大选使得民主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袭议员”制度的政治传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然而日本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关注2009年日本大选背景下日本有关“世袭议员”现象的争论,从制度成因变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政治的传统与变革之争,并尝试对“世袭议员”现象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6.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关系学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研究过多地注重了其经济意义,而忽视了其国际关系学方面的意义。事实上,冷战结束以来,GMS经济合作不但促进了GMS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促进了这些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反过来又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探讨GMS经济合作在冷战后GMS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以及“和谐区域”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京都学派哲学研究是卞崇道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京都学派哲学的定位与评价、京都学派研究的基本特征、京都学派哲学的现代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通过梳理卞崇道教授针对该学派的学术研究,阐述了其始终致力探讨的“树立他者意识,站在他者立场,客观地认识、研究日本思想文化”的方法论,并高度评价了卞崇道站在“东亚”乃至“全球”的视域来认识日本与中国的思想文化,构建起21世纪的东亚哲学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能力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的德语外语专业应进行相应的现代化改革,实现由传统的语言文学向文化和跨文化的拓展和转向。本文以跨文化日耳曼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诠释出发点和专业建构的阐述,确定跨文化日耳曼学特有的跨文化特征。不同于传统日耳曼学,跨文化日耳曼学强调“文化空间”和由此所致的“文化间距”,并试图从“时间间距”和“文化间距”这一交叉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基于这一诠释新视角,跨文化日耳曼学强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主体性,并将学生特有的文化诠释多样性纳入教学和研究之中,在基础上奠定了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认知框架下,本文对跨文化日耳曼学学科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来的俾斯麦传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德国研究》2000,15(3):38-41
1998年4月1日,俾斯麦逝世一百周年。为此,德国于当年的7月和10月分别在基辛根温泉和弗里德里希斯鲁,召开了题为“俾斯麦与德国政治文化”和“俾斯麦与东欧”的学术讨论会。这位德国历史上的神奇人物曾引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兴趣,并且还将在今后继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俾斯麦的魅力或许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琢磨的矛盾。他制定了宪法但又把宪法当作可以摆弄的玩具;他出身容克但有时却毫不犹豫地反对本阶级的利益;他向社会主义者宣战却又尝试着解决社会问题;他声言自己是君主制的信徒,但当君主制起妨碍作用时他…  相似文献   

10.
“能源安全认识”是制定和实施能源政策的前置条件,能源政策是“能源安全认识”的观念产物。战后日本对能源安全的认识,在形式上呈现出从“单一能源安全观”到“综合能源安全观”的结构转变,在内涵上呈现出“煤炭安全观”—“石油安全观”—“3E安全观”—“3E+S安全观”的演进逻辑。“煤炭安全观”与“石油安全观”,都是以单一能源为主的安全观,在政策设计上体现的是“增量至上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深化了能源安全的认识内涵,即:在原来“单一能源安全观”基础上,嵌入了“经济效率”和“环境保护”。然而,311大地震与福岛核事故的爆发,暴露出日本以协调“稳定供给”“经济效率”“环境保护”为中心的“3E安全观”的缺陷。对此,日本在“3E安全观”的基础上又追加了能源安全性,即:将安全性与稳定性、效率性、环保性进行平衡统一的“3E+S安全观”。俄乌冲突后,日本对能源安全的认识有了新变化,如:从“防守型”应对能源地缘政治风险转变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安全治理、推行“脱俄”与“脱碳”并存目标等。  相似文献   

11.
河井继之助是日本幕末时期一名十分活跃的政治人物,其生平事迹、政治理念独具特色,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他于乱世应对强大外来压力,治理本地区手法独到,功绩卓著;其特立独行的政治主张和远见卓识虽因其功败垂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但其所包含的公道开明的政治思想和国家观,对照明治时代的政治及之后的发展演化,对于审视日本近代化历程,研究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具有独特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当时日本高等教育改革被认为是有“向”无“动”,即方向明确,但具体的行动、实施措施不配套、不得力,成就似乎不显著。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政治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化、跨学科化、国际化、社会发展信息化。这些不仅对日本的经济、政治、科技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日本社会进入“高龄少子化”时代,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使得传统…  相似文献   

13.
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以记述亲身经历的《阵中日记》为蓝本 ,出书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 ,被其当年的战友桥本光治 ,以书中记述的某个情节“纯属捏造” ,毁其“名誉”为由 ,告上法庭。东京地方法院、东京高等法院、日本最高法院 ,无视被告东史郎提供的大量确凿的证据 ,判决其败诉 ,责令他赔偿原告名誉损失 50万日元 ,并登报道歉。这一判决无疑是不公正的 ,但是 ,如果单从日本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中 ,寻找东史郎败诉的根源 ,恐怕是徒劳的。笔者以为 ,东史郎诉讼案的处理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是日本司法危机在冷战后的表现。一、日本“司法危…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法律环境及社会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日本政府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转变了社会管理职能,将很多职能移交给民间非营利组织,使这些组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1998年《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的制定及颁布,从法律层面上规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运行环境,使非营利组织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不断拓宽,其社会贡献越来越重要.那些活跃在国外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通过民间外交及社会教育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而在国内从事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则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国民凝聚力.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越来越成为日本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使“市民社会”这一主题和设想进入德国学术和政治讨论并发挥作用的讨论分支。不同讨论分支的共同之处在于,“市民社会”在社会和政治对比中、并且部分地在与国家的对立中被理解为“官方的”政治、行政管理和统治体系。在这方面,“市民社会”具有显著的社会一参与和政治一解放特征。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德国“市民社会”和所谓“第三部门”的社会一政治实践。在引用实证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特别确定了三组市民社会活动:其一是健康卫生和社会服务,其二是文化休闲,其三是环境、消费者保护和市民参与。本文的最后批评性地指出,市民社会活动有被国家“工具化”、遭其利用而被转嫁公共事务和开支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赓续与繁衍,需要继承前人的遗产,更需要创新。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在摄取、继承和改造儒家文化,成功地实现儒学与现代化的结合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元田永孚的“保教”、“立教”论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于是,西方文化浪潮开始猛烈冲击以儒学为主体的日本传统文化。一批仁人志士首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继而,又以“东洋道德西洋艺术”(艺术即“技术”),“器械艺术取于彼,仁义忠孝存于我”的思想对待西方文化。元田水孚作为传统派的代表,极为主张在教育主导思想上保持儒教主义。明治12年(1879年)元田著《教学大旨》指出:“专访西洋教育而尚智识才艺,视道德仁义为固陋”,是必须克服的不良“世风”。他利用任天皇侍读一职之便,借天皇名义,将其设想化为现实。他组织编写的《教育圣旨》、《幼学纲要》,劝诫学于奉“孝行”、“忠节”之“德”。其内容大多来源于《论语》为主体的儒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清帝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日本有志之士的危机意识,及至培理叩关则使幕府亲身领教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敌“蛮夷”,从而开始下决心扶植以西方近代军事科学及相关学科为主要内容的洋学。诸强藩也纷纷效法幕府,竞相招聘洋学家从事洋书翻译及兵制、装备的改革,幕末洋学骤然兴起。幕末洋学不同于兰学之处在于:明显带有偏重于西方军事科学的倾向;从来源来看,也由荷兰语扩大到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从研究领域看,更扩及到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简而言之,兰学主要是通过荷兰语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学术活动,而洋学则是学习西方(不只是荷兰)近代科学思想,并应用于实践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8.
4月17日,赴日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举行首脑会谈,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重申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重要性,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防卫合作,以逐步扩大日本在东亚安全机制中的作用。此举被称为冷战后日美军事战略的新布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 当世界正醉心于研究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之时,日本已开始把“政治大国”作为其发展目标。十几年来,日本全面、快速地朝着政治大国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官方从未正式提出过要成为“军事大国”,但勿庸置疑,日本正加速走向“军事大国”。一来这是“政治大国”课题中应有之内容,“国际政治总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汉斯·摩根索),军事力量是“实力”的特殊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历史,还从未有过“军事小国”成为“政治大国”的先例,日本不能不深谙其中的道理。二来,从日本军事发展情况和军事潜力看,它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能力,不少权威军事评论家甚至认为日本已经是军事大国。 从日本的战略思想、军事实力、军事潜力及发展军事的新动向来看,其军事大国倾向已经是昭然若揭,日本正在成为悄然崛起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人相关的灾异思想随儒学一同传入日本,在天武朝以后开始作为政治理念被采纳,对古代日本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律令体制下,灾异思想不仅对改善日本古代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推进了日本古代灾害应对体系的确立,使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灾异思想之所以在日本实现了不同于中国的独特发展,与日本天皇的特殊“神”性及氏姓制度的旧秩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一些作品一直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明的先驱,因而在我国常有人把他比作日本的鲁迅。近年来日本的所谓“国文学”研究颇有一股夏目漱石热,以小森阳一(现为东京大学副教授)为代表的年轻学者应用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一反以三好行雄为代表的前人学说,相继发表了很多震惊论坛的论文,使夏目漱石的作品获得了新的生命,也使夏目漱石的研究又一次迎来了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