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实际上是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独问题既是危害和冲击"两岸三边"关系架构的"破坏性"因素,也是台海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而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中的"台独公投",既是陈水扁激化岛内族群对立和危害两岸关系的直接根源,也是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的角力焦点.  相似文献   

2.
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06,20(1):89-96
中美关系的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的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2005年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最平稳、最成熟的一年,脱离了“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美国明确地把中国定位为崛起的大国,视为仅次于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战略对手。中美双边问题日益多边化,特别是在中日摩擦增加的情况下,中美日三边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台湾问题暂时不处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正本书叙述和分析了中美从对抗隔绝到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着重分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过程中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交涉,以及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经过,比较详细地展示了双方的立场以及博弈过程,对于把握中美关系走向、理解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其未来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受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国际关系理念差异影响,中美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美国一些势力妄图破坏中美关系,阻挠中国发展。每当中美之间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回望尼克松第一次访华那段历程,启示良多。“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上海公报》是中美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由此确立了两国发展相互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特别是一个中国原则。这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中美双方将于近期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相关情况中方将会及时发布。”这是2月10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所披露的一个信息。  相似文献   

5.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美战略合作共识和中国的战略思维特性,是理解中美战略合作的微观基础。在中美关系解冻、中美建交,以及两国竞争与合作时期,中国呈现出对双边战略共识的追求、"大局观"等战略思维特性,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搁置"思维也产生了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国际政治效应。中美实力对比结构及其变化,是影响中国单边默契战略思维起源及其演变,进而影响中美战略合作与冲突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立场,以"不统、不独、不武"为中心点,游离于和平统一与和平分离之间.本文以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正面态度和世纪之交对两岸政治和谈的敦促鼓励为例,说明美国对两岸统一、和谈的接受度,与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需求及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这两项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美国越是需要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选项;两岸关系越是紧张,美国就越有可能敦促双方进行政治对话.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可能减少美国促谈的诱因,但以往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遗绪,中美全球战略合作的需要,国民党当局对统一诉求的淡化,以及美方部分人士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开放态度,将足以抵消上述这一不利因素,并由此决定了美国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乐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既定政策.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台军售是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实施对华"对冲"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指出,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台军售与当时的中美关系呈现一种反向相关,对台军售政策典型地体现出中美关系的"两面性"特质。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虽是不定期引发中美关系震荡的"顽疾",但至今未引爆两国关系。数十年来,中美在该问题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并形成了某种程序化的沟通机制,实现了两国对该问题的有效"管控"。文章旨在解读中美两国如何对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进行有效"管控"。两国在该议题上达成的默契表现在:美国不向台湾地区出售敏感武器是其执行对台军售政策时遵循的隐性原则;中国大陆则对有限的、不突破其"红线"的军售行为不做出过激反应,采取务实手法处理。两国政府高层在军售前后形成的程序化的沟通和修补措施,则为实现有效"管控"提供了机制化保障。  相似文献   

9.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7,21(4):7-22
本文分析了影响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三个基本概念:"吓阻""两面下注"和"威慑"。"吓阻"旨在阻止中国与美国开展军事竞争,"两面下注"是要应对中国战略走向的"不确定性","威慑"则是要防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动武。作者认为,在这些概念指导下的美国对华安全政策增加了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加剧了台海地区的不稳定,并对本地区的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了负面影响。它有悖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会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中引起张力,其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核武器与美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美国研究》2004,18(2):100-115
195 4 - 195 5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是 2 0世纪 5 0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中美两国继朝鲜战争之后的又一直接较量 ,使双方再次处于战争的边缘。危机期间 ,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挥舞核武器 ,试图以核威慑来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是 ,美国的强硬政策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反而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 ,这次危机也表明了中美对抗的限度 ,揭示了美国“战争边缘政策”和“核威慑”战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周洁 《新民周刊》2020,(1):52-55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认为,中美成功避免了最糟糕的情况。两国关系的新常态是更具有竞争性与冲突性,但双方都没有放弃合作这一更加可取的互动方式。2019年,中美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正值中美建交40周年,本是一个值得双方共同纪念、携手开创未来的重要年份。然而,年内美方在经贸、科技等诸多领域接连对中国设限打压,触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特朗普执政以来坚持"美国优先"路线,持续推进美国内外政策的深刻调整,采取了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美国大战略的变化不仅给"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带来深远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朗普政府明确地以"战略竞争者"定位中国,美国战略界对华负面认知进一步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步形成新的共识。中美关系中的"竞争性因素"显著上升,体现在经贸关系、地缘政治、国际秩序、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美方借"对等贸易""印太战略""台湾牌"等加大对华压制,并炒作中国的"锐实力"。美国对华政策已进入"后接触"时代,"竞争性共存"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新态势。中美双方需提升战略沟通质量,稳慎管控互动关系,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转型,避免陷入"新冷战"。  相似文献   

13.
节大磊 《美国研究》2023,(3):36-69+6
本文建立了一个政治—安全以及宣示性政策—操作性政策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希望可以借此更为细致地梳理分析美国对台政策。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在政治层面的宣示性政策、政治层面的操作性政策、安全层面的宣示性政策、安全层面的操作性政策四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调整。相对而言,两届政府的操作性政策调整的程度要大于宣示性政策。仅就宣示性政策而言,特朗普政府在政治层面的宣示性政策的动作较多,而拜登政府(尤其是拜登总统本人)在安全层面的宣示性动作更明显。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最主要原因,一是其认为中国大陆对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武力的能力和意图都在上升,二是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战略思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为推进祖国统一制造了障碍,但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4.
吴献斌 《当代亚太》2001,(11):19-27
东南亚与台湾的关系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及涉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90年代,台湾当局和东南亚国家的刻意互动,使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全面提升,这种提升既与冷战后国际局势变化的外因有关,也与双方的内因演变以及各自的基本考虑和政策紧密联系.今后,双方关系的某些方面(比如经贸)可能还会有所加强,但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难以突破现有框架而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6月出版/59.00元ISBN 978-7-5097-9049-6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余载有关美国东亚政策的研究探索,从美国对华战略、中美战略关系、美国对朝政策、美国对台政策和地区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美国东亚安全政策的基本线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实质。本书从相互依存和竞争两大变量分析中美关系走势的观点,对美国对华战略的底线、中美战略协作的途径、中美战略冲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6.
龚洪烈 《美国研究》2020,34(1):27-43,M0003,M0004
第115届美国国会的涉台立法在立法数量上达到空前规模。这些立法有些已通过立法程序而成为公共法律,有些尚未完成立法程序,内容涉及美台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交往,以及对台军售和台湾的国际参与等诸多方面。以《与台湾交往法》为代表的涉台立法挑战了"一个中国"的政策,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涉台立法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在两岸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有利于大陆的变化后,美国行政和立法部门试图以立法手段实现对台湾的"再保证"。虽然美国涉台立法的实施取决于行政部门对相关政策可行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以《与台湾交往法》为代表的涉台立法已成为中美关系的破坏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冈  周文星 《美国研究》2020,34(3):35-51
通过对第93~116届国会期间涉台议案和决议案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同步良性发展是限制国会干涉台湾问题的关键外因,白宫在推行对华政策时能否摆脱国会的牵制则是重要内因。后者不但取决于总统所属的政党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参众两院,也有赖于总统个人因素。此外,台湾政治游说对涉台立法也有较高的相关性。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同步下滑,增加了国会加强涉台立法的诱因。遭到众议院弹劾案打击的特朗普可能屈服于国会的压力,国会势将推出更多的"友台"议案和决议案。美台勾连的强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唯有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朝良性方向发展,台湾问题才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正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美]傅立民(Chas W.Freeman,Jr.)著王柏松王在亮译2018年1月出版/98.00元本书为尼克松访华首席翻译、美国著名外交家、中美关系专家傅立民最新力作,是一本讲述中美建立正式关系前40年取得的进展和对未来40年前景预测的书。在本书中,傅立民提出了一个未来几十年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复杂性"与中美关系结构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晓 《美国研究》2006,20(2):34-59
本文着重考察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征在两国关系结构的三个方面的体现和演化。作者认为,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相互认知模式正经历转型。中美两国对双边关系的全面性和重要性的理解日益接近,但双方在把握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和内涵上将继续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和不对称。其中,美国通过不断提出新的中国意象/中国观,力图继续主导中美关系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利益互动模式面临新一轮重组,双方利益层面上的契合与矛盾又有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瑞鹏 《美国研究》2012,(1):98-112,5
《上海公报》发表后,美国政府着手推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资产要求问题遂成为其优先寻求解决的议题。中美两国围绕资产要求问题的谈判经历了明显的起伏。在尼克松第二任期的后期和福特任期内,由于美国政府始终未能做出实质性努力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它试图依靠双边经贸关系的进展来显示两国间紧密联系的做法无法获得中方的认同,所以导致中美双方关于资产要求问题的谈判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