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分“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异同的意义“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现在许多人对“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理解各不同,对二者的异同有些模糊。其实“人本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人本主义”英文是“humanism”,系从德语humanimus译过来的。马克思不是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与抽象的人本主义简单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提法,笔者感觉不妥。党中央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其内涵,即共…  相似文献   

2.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二)相对于人本主义而言。李士坤、隋秀英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决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像人本主义者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王金福认为“以人为本”中作为“本”的人既不是“类”,也不是个体,而…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某些人的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责问,你们不是讲以人为本吗?到了我这里怎么就不以人为本了呢?这种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成为以自己为代表的个人的观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曲解。在共运史上,类似的曲解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4.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来,“以人为本”不仅是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和媒体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做到了“以人为本”?不少人其实并不了了,甚至有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中心,以个人为目的,其价值取向只能是以个人利益为归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心理上患得患失,工作上怕苦怕累,生活上贪图享受,作风上损公肥私……却振振有辞地归结为“以人为本”。如果说这不是有意曲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至少也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误读。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5.
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重点应是以职工群众为本。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企业的根基和支柱。只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看,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多数人为本。诚然,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核心与灵魂,作为职工群众,应该尊重、理解和支持企业领导者,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都是“本”。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都会把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视为职工群众,通过关注和关心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利益,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之间的双…  相似文献   

6.
"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提供了钥匙;实践的动因——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分析"以人为本"的"本"的关键;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为正确实现"以人为本"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所有制表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人们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上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它指的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指的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解开这个“个人所有制”之谜的办法,只能是暂时撇开现实的考虑,回到马克思那里去,站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来理解这一  相似文献   

8.
蒋一苇在著名的《经济民主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人的两次解放。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把劳动者从封建的人身依附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的第一次解放”;社会主义不同层次的集体组织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使人由“个体人”转化为“集体人”,将是“人的第二次解放”。今年3月,他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灵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如果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方向,是否由于生产、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发展为以集体为本位的新的人本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冠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世纪里,人的发展被推到历史的前台,以人为本成为学界和实务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命题,这一古老命题在广度、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和增强。 一、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涵义 以人为本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这里要着重理解两个概念,即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本”。 “本”指什么?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  相似文献   

10.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为马克思确立科学的人学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深入分析和科学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导致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重要地位,但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特别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有原则界限。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地位和全过程,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妨碍以人为本的一切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12.
方建敏 《学理论》2009,(9):46-49
“以人为本”是一个很简约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中国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人民又依靠人民,坚持人类、群体、个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就是要以人的需要为本,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每一次伟大的结合都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的又一次伟大结合 在我们党80年的历史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三次伟大结合,创造并形成了三个伟大的思想: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4.
邓凌 《理论导刊》2021,(8):101-1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延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特别是其中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批判了黑格尔赖以超克“社会契约论”的“绝对知识”以及它必然导向的“君主立宪制”主宰下的“国家伦理实体”后果。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个人必然消弭于伦理国家之中的“绝对知识”立场的超克,提倡“集体解放”的观念,最终要建立一个人与人互为发展关系的联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了现实的个人的责任与自由、现实的社会的责任与自治、现实的国家的责任与能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价值观构建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春生 《理论探讨》2006,1(2):119-121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它也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以人为本”科学性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非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科学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理念,但它又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在历史观和世界观上,唯物史观又与人本主义历史观存在着原则分歧。如果把“以人为本”进行抽象人本主义的哲学阐释,那它就是一个非科学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这已经成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建构生态话语需要明确的一个现实问题。"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为本"的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它的某些理论主张对于弥补"以人为本"的局限也有借鉴意义。以"生态为本"为内核的"人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是探讨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化观有两个显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二是非理性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一方面,把科学狭隘地归结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另一方面,片面地强调以“人”为本,并将人精神简单地等同于艺术精神。其结果是人为地大大加剧了科学与人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2)
南斯拉夫实践派脱离实践的认识论范畴而把实践视为人本主义和本体论的范畴,从而使实践哲学上升为一种社会批判哲学,它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人道主义化。分析实践派关于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和实践派主张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揭示其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背离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倾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内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潇 《理论探索》2007,3(2):22-24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理论界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平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为本,它是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弄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必须划清它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界限,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理论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