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乡记     
正时间:现代人物:王阿娣,女,60多岁,退休上海支青(简称王)李阿根,70岁,男,退休回上海支青(简称李)张塔河,男,45岁,某团干部舞台布置:一栋楼房模型和树木张:(东张西望上)今天,王阿姨和李叔叔从上海回团场探亲,我开车来接他们。他们退休回上海十多年了,团场变化太大了,我不来接他们,他们肯定找不到路。(幕后广播声响:各位旅客,请注  相似文献   

2.
正我叫寇晓燕,今年47岁,是一师十团十三连职工。60年代初,我的父母作为上海支青来到了一师十团,在这里,开启了他们屯垦戍边、建设兵团的40余年人生。"塔里木河水养育了我们一家人"。这是我父母常说的话。是的,每一个在兵团长大的孩子,都像沙枣树一样,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都愿意守护着塔里木大地,在这里真诚地奉献自己的青  相似文献   

3.
日历翻开到21世纪,那些当年曾叱咤风云的上海支青,而今大都已两鬓挂霜,有的腰背佝偻、老态毕现,有的甚至已撒手人寰留下青冢一堆。人们怎能忘记,他们曾经的火红青春是怎样持如椽大笔在塔里木书写壮丽人生,他们像播种机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播洒现代文明、也播洒爱情的种子;他们像蜡烛燃烧着自己,也扮靓了座座军垦新城。上个世纪60年代初,10万上海支青满怀理想和抱负,满腔热情地响应党  相似文献   

4.
正到上海工作与宝钢出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组织工作组,要去稳定上海的经济秩序。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上海工作的。在此之前,我是1964年到北京,1965年至1967年为国务院"小计委"领导成员。1967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这个时候浙江省杭州造反派把我在杭州和北京之间揪来揪去的。那时候造反派是随便抓人的,我被关押。  相似文献   

5.
在与重病抗争多年后,一个早春飞花的日子,我的岸青舅舅去了。享年84岁的岸青舅舅在外公毛泽东所属的韶山冲上屋场一支中可能是最高寿的一位。然而,他的经历也是毛家成员中最坎坷的。岸青舅舅生于1923年。当年,舅舅有过温馨的家。在上海、在武昌,他与父亲毛泽东、母亲杨开慧、兄长毛岸英同享天伦之乐。在那张著名的照片里,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上,许多大人都乐意逗我说话。有人问我去北京干什么。我答不出.就反问他们去北京干什么。他们说出差.我想我也是出差罢。那是1968年。我4岁半,是我第一次离开外婆家.离开上海.所以我只跟会讲上海话的人讲话。  相似文献   

7.
匆匆     
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相似文献   

8.
在上世纪60年代,10多万上海支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带着几分悲壮,几分激情,几分希望,挥泪告别亲朋好友,踏上西去的列车。从此,沉寂的戈壁荒漠有了新的生机,上海支青们在戈壁滩上斗天地、献青春,誓把沙漠变绿洲。40余年弹指一挥间,现如今,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现在何处?带着一种敬仰之情,笔者走访了他们中仍留在团场的几位。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上海支青,刚到新疆兵团,因为说话口音和语速的原因,被前期进疆的老军垦们戏称“上海鸭子”。1963年春,上海陕西南路文化广场正进行着一场将改变我们命运的大型动员报告会。整个会场人山人海,高音喇叭不断传出“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的维吾尔族新疆歌曲。优美的旋律、激动人心美好的诗情画意,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好一派吸引人的画面……中央领导、上海市领导专题报告动员,将大批青年召送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激动的日子,这是一个让人为之动容、血液为之沸腾的日子。7月30日——8月3日,一支阔别塔里木28年之久的上海支青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节前夕,正当北京热火朝天地宣传"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的时候,我接到了新加坡朋友于先生夫妇要来北京旅游的电话。他们是10年前我被借调到新华社去新加坡工作期间结识的朋友。我曾多次邀请他们到中国旅游都被婉拒了,这次他们不期而至,令我既高兴又惊讶。于先生夫妇每年都利用假期到欧美、东南亚等地旅游,也到过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就是没有来过中国内地。在他们的意识中,总认为"做生意要跑中国,旅游休闲要去欧美"。我也曾向他们介绍中国内地特别是北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巨  相似文献   

12.
1991年王宏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江苏海安工业品公司,并与同厂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喜结连理。2002年,夫妻双双下岗了。就在这时,王宏华在上海工作的哥哥回乡探亲,他劝王宏华:"上海机会多,不如和我一起去上海,说不定能找到好门路。"王宏华就跟哥哥一起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3.
再回凤阳     
《江淮》2010,(2)
<正>凤阳,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已回过两次,本没打算再去,却不料,去年回国,又去了一次。事情完全起因我那篇长文《凤阳行》。文章是2004年写的,当时发在《上海文学》。但2006年,我在国内一个极其热闹的"天涯社区网"  相似文献   

14.
一批老支青自费从上海来到玛扎山下的三○团探访。有人说他们傻,有钱不去北京广州玩?他们说,这里有我们割不断的亲情。  相似文献   

15.
匆匆     
朱自清 《党课》2012,(22):123-12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相似文献   

16.
还差两个月,农一师八团加工厂职工、上海支青陈福成就要退休了。届时,有着45年工龄的陈福成将创造工龄最长的八团吉尼斯纪录。1963年8月1日,15岁的陈福成从上海来到八团。他是八团上海支边青年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刚开始,陈福成被分配  相似文献   

17.
1964年毛主席和党中央下决心搞三线建设的时候,我在上海,担任华东局经委副主任兼国防工办副主任。后来怎么会到西南三线去的呢? 大约是1965年的3月,朱德、董必武、聂荣臻、贺龙、柯庆施到成都,李井泉陪他们观看青羊宫花会。这个花会,不单展览花卉,还展览四川的工业产品。来的这几位都是政治局委员。看了以后,对李井泉说:你们四川太落后了。又对柯庆施说:你们上海工业那么多,搬一点来帮帮他们嘛。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读书,我常常去机场接机,负责把留学生朋友从机场接回学校所在的市区。令我意外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进地铁",意外"的表情便浮上脸庞,一个家住纽约的同学对我说":天啦,上海地铁比纽约地铁高级十倍!"纽约地铁脏乱差的确是众人皆知,又因修建年份久远,很多设施老化陈旧,异味浓重。  相似文献   

19.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从今年3月起,山东省从省市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基层单位担任"第一书记",已有半年的时间。15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1.8万个基层单位,帮包工作薄弱的村、城市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破解难题、建强班子,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副外"考察"了一次,到南京市时去拜访部队时的战友,等多时才找到他。一见面战友抱歉地解释:他承担单位接待任务,异常繁忙,全国到张家港参观学习的,几乎都要到南京来。他们要出入出车出钱陪这些兄弟单位考察"取经人"四处"参观"。近的要到苏州、上海,远的甚至要到杭州。不接待怕伤了感情;全接待又力不从心,令单位和陪者叫苦不迭。听了战友的唠叨,我也就坐不住了,草草叙叙旧就走。回想一下,战友说的"考察"其实是一种公费旅游。唐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