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父母官”是旧时对封建官吏的专称。我们党历来教育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公仆”的称谓与“父母官”的称谓是有着天壤之别的。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却把“父母官”称谓视为“国宝”,常常以老百姓的“父母官”自居,到处炫耀。“父母官”一词似乎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在报告、讲话,甚至闲聊时,动辄便是“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一定要如何如何”,硬是摆出一副“为民父母”的架势。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某些报刊文章、影视作品中也不时出现“父母官”之称谓,在宣传导向上给…  相似文献   

2.
「官」气要不得●西凹一些地方,把县乡干部称为“父母官”,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别扭。追溯起“父母官”这3个字,可谓源远流长。这其实是封建时代州县一级地方干部的别称。冠以“父母”二字,听起来颇有些人情味儿,但把官儿看作是人民群众的“父母”,本身就暴露了封建...  相似文献   

3.
"父母官"是旧时对封建官吏的专称.我们党历来教育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公仆"的称谓与"父母官"的称谓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相似文献   

4.
在家庭里,谁是谁的父母,谁是谁的子女,其辈份关系,是不会搞颠倒的。在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国家的官员敢于放言自己是人民的父母官。然而,在中国的职场上,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官员为“父母官”,或者官员不经意间“坦然”地把自己比做“父母官”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在一次播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的干部和老百姓,究竟谁是“父母”?写下这个命题,我想起了当年焦裕禄顶风冒雪访贫问苦时,握着老农民的手说:“我是你的儿子,看望您老人家来啦。”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说不出一句话。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邓小平生前所发的那句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视人民为父母,心甘情愿做人民的好儿女,是一种宝贵的“公仆”意识,闪耀着共产党人特有的人格魅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干部常以老百姓的“父母官”自居,开口闭口,动辄便是“我作为父母官……”众所周知,父母官是封建社…  相似文献   

6.
切实转变“官”念,带头摒弃“父母官”这个称谓,树立正确的“父母观”,视百姓为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当党和人民的好儿女,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7.
时下,对领导干部的时髦称谓是“老板”,还有的把地方领导干部称作“父母官”。把领导干部包括领导干部自己称为“公仆”的却越来越少了。 如何称谓党的领导干部,看似小事,有些领导干部也不以为然,其实不然。把党的领导干部称为“老板”、“父母官”,其结果是颠倒了主仆关系。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最近,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提出要干部“首先要当好人民的儿女”,坚决摒弃做“父母官”的思想意识。“当好儿女”与“做父母官”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和政绩观念。“父母官”是几千年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为政思想。其中虽不乏有用心为民、心系百姓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父母官”,但他毕竟是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狭隘的立场上的一种从政行为,无形中便与人民有了相当的距离。而“当好儿女”则完全不同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就是这句饱含深情的朴素话语…  相似文献   

9.
吴虞 《党建文汇》2001,(5):35-35
如今,有人称省、地(州)、县(市、区)、乡(镇)的领导干部为“父母官”,有的领导干部也喜欢自称是群众的“父母官”,甚至党报党刊有时也将这种称谓予以肯定。看来,对“父母官”这个词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从“主”“仆”关系的异化与颠倒,“官”“民”秩序的确立与强化,“父”“子”关系的嬗变与“迷乱”,“主”“仆”关系的复归与重建和“伦理辈分”的错位与反正等五个不同的层面,系统地阐明了对干部和人民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厘清了官民关系的历史变迁,弄清了“父母官”、“勤务员”、“衣食父母”、“人民公仆”和“社会主人”等提法的历史由来,指出了继续以“父母官”自居的荒诞与谬误,从而对以“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了政治学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最近到一些乡镇、街道从事调研工作,听到干部反映最多的是:基层工作难做。其表现为: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已经不像从前那么融洽了,群众称干部工作队为“收费队”,昔日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此种状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群众看到干部低头走,干部看到群众绕道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还在于干部自身。干部怕见群众,无非出于以下原因:一是自己在做群众工作时不扎实,引起群众不满,怕碰到与自己红过脸的群众而尴尬。二是政策水平低,怕群众提问题而自己被问住下不了台。三是廉政不过关而底…  相似文献   

12.
首先,必须放下"官架子"。现在有些干部习惯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如此一来,群众对干部就会有距离感,不敢说真话、诉真情。因此,要想拜人民为师,首要的就是要放下"官架子",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思想,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问政于民。其次,必须善谋"金点子"。要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每一位干部都应该有一技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父母官’在义务劳动做好事……”2014年1月16日晚上,万州区天城镇万河村党员周涛在微信上看到一组照片,“咦,这不是我们村吗?” “父母官”其实不是官。参加义务劳动的多数是村里的共产党员,最大的“官”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尽管照片中没有自己,但周涛还是很感动:“我们哪怕只是做了一丁点事情,群众都是看在眼里的。”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金堂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面对党旗问三问”活动,具体内容是普通党员问:“在党旗下,昨天,你说了什么?今天,你做了什么?明天,你将留下什么?”干部党员问:“入党为了什么?在职干了什么?为民做了什么?”使不少党员干部在“面对党旗问三问”活动中重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 时下,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在抓经济建设时,忽视了思想建设。比如在工作作风上,有的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薄,叶群众提出的问题敷衍搪塞,常常是说得…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官"的称呼由来已久。官为民主,成了过去统治阶层的理想标准,父母官的称谓就是这种思想顺理成章的演变。"官为民主"思想的演变早在汉代,直接将官员比之于父母的称呼就已形成。《汉书》、《后汉书》记载了父母官一词的来源: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因为"视民如子",被称为"召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官场悄然刮起了一股“傍款”、“傍黑”、“傍星”的歪风,群众对此类干部称之为“三傍”。这些“三傍”干部严重破坏了官场的生态环境,使政府行为偏离了党的方针政策;妨碍司法公正,降低人民群众对国家法制的信心;严重危害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和政府失去群众基础。因此,对“三傍”干部的行为必须严肃整饬,以净化官场生态环境。“三傍”官员众生相傍大款,财源滚滚。一些官员打着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旗号,与“大款们”拉拉扯扯,称兄道弟,还美其名曰“和群众打成一片”。更有一些干部通过傍大款,收礼受贿,把大款的口袋当成自己致富的财源…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员要定准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位”李平共产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党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党员和党的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体现的。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摆正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位置。-、问题的提出目前党正领导一场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虽然...  相似文献   

18.
近日,重庆市渝北区张关镇2400余名有选举权的群众出题考干部,3名竞选下一位镇长人选的“考生”面对群众的“考题”一一作答。“主考官”(群众)根据“考生”的“成绩”,决定下任镇长人选。(引自4月1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级考下级,干部考群众这是常理,而群众考干部却是个新鲜事。干部,是群众的“头儿”,俗称“父母官”,是为群众服务、谋利益的。选一个好干部,就会为群众办实  相似文献   

19.
乡镇干部身处农村基层,最贴近农民群众,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领导者和实践者。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贯彻执行,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海南省现有乡镇干部7925人,家庭不在所在乡镇的干部有2355人,占总数的29.7%;绝大部分乡镇的主要领导家不在乡镇。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前线》2012,(7):128-129
作为党的干部,都明白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明白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导干部却很难再真正沉下去、回到人民中间去。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和“水”的关系,而成为“蛙”和“水”的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