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女,对于我们来说变得陌生了,年轻一代对于修女的全部认识仅仅来源于小说与电影,陌生为修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修女也和平常人一样,她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在上海徐家汇就有一所天主  相似文献   

2.
大有可为的“垃圾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建设部城建司统计,中国人目前每人每天“生产”的生活废物约有1.2公斤,而许多发达国家人均每天生产的废物量早已超过2公斤。问题在于我们制造的废物大多成了垃圾,污染了环境;而发达国家却在废物成为垃圾之前对其分类回收、再利用,把废物纳入了循环经济的轨道。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产生废物和垃圾最多、循环经济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通过上海,我们可以思考全国的垃圾经济与环保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半淞园地区,有一座紧靠着黄浦江的银锚大厦,来自台湾的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王耀锟夫妇自称是“全迁户”,他们已把台湾的企业和一家老小全部搬来上海,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17人生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祖孙三代不仅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并且已经喜欢上了这里。  相似文献   

4.
当前上海的形势大好,为做好本市的民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对民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10万,有50万残疾人、50万优抚对象的生活和安置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顺着改革不断深化,下岗、待岗人员还会有所增加;物价的调整,退休职工、城镇特困居民生活还会出现新的困难;外来民工在给上海的繁荣作出一定贡献的同时,也给上海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农村家庭小型化,农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政工作,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这不…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半淞园地区,有一座紧靠着黄浦江的银锚大厦,来自台湾的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王耀锟夫妇自诩是“全迁户”,他们已把台湾的企业和一家老小全部搬来上海,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17人生活在一起,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祖孙三代不仅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并且已经喜欢上了这里。生活方便乐趣多当台湾同胞在上海住得安适,吃得舒心,表明他们至少已在物质层面上渗入了这座城市。王耀锟、王黄束爱夫妇是1990年来上海的,王耀锟先生在台湾当过音乐老师喜欢弹钢琴,王黄束爱女士从事服饰设计40多年,他们在上海…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指其对自我价值以及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反思与认识。把握当代上海女性群体自我意识的状况,有助于我们较为真实地了解上海妇女的自身解放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略见社会现代化进程之一二。建国40多年来上海妇女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上海妇女正以主人翁姿态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群体自我意识办发生了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7.
国庆大团聚     
上海的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住在上海,一个月不出门,那么你知道的在上海的最高楼,可能会变为历史。“把这问话里的“上海“改为“重庆“,同样适合。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建国六十年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几年前.某品牌啤酒的一个60秒广告述说了十几年的上海变迁,这首《喜欢上海的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口口相传.不少上海人都觉得从歌中看到了自己,很多新上海人也倍感亲切。即将在我们这个城市举办的世博会,也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生活的现实,却还有不少令人不如意甚至是”窝心”和苦恼的事儿。为了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就不怕丑、揭揭短.”解剖城市痼疾,直面市民陋习”——就从“高空抛物”,一个不大也不小的事儿说开去。  相似文献   

9.
采访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国际NGO,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中国在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快.据说,有几位非洲朋友第一次来中国,到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一看,坚决不承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中国朋友费了好大劲,才让他们明白,中国不都像上海北京那样发达,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  相似文献   

10.
钟新 《台声》2004,(4):50-50
在台湾生活了四十年后来到上海的张永河,现在是一家中国五百强房产企业的资产经营高级顾问。用他的话说,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和上海一同呼吸。他说,自己是上海的一个细胞。 由来已久上海情结 张永河是个地道的台湾人。他说,自己的祖先四百年前就到那里生活了。与其说上海让他一见钟情,不如说他的上海情结由来已久。他说,上海令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小时候张永河曾被课本中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繁华深深吸引。之后,他又接触到戏剧中对上海的描写、 质量精良的上海货以及他大学毕业 后的第一个上海老板,…  相似文献   

11.
“我是周谅量,每个星期的这个晚上,这个时候,让我们相聚在《时髦外婆》,一起回味和领略那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沧桑和风情。”2002年,每个周六的晚上,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的专题片《时髦外婆》里,都会有一位一头灰白卷发的七甸老人,不失美丽与优雅地向观众娓娓道来老上海的故事。这位“时髦外婆”就是上海“老人艺”——周谅量。  相似文献   

12.
挚友情谊     
马正祥 《现代领导》2010,(12):46-46
在我身边,一直珍藏着我和我的朋友王汝刚在庆贺上海《支部生活》杂志创刊50周年时一起合影的照片。这不仅是因为当年王汝刚扮演的王小毛等艺术形象使我常常会笑出眼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难忘的是他还和上海《支部生活》的关系非同一般,感情很深。回首往事,多少年来我怎么也忘不了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3.
在近年来的“海上晚霞”栏目中,我们陆续向读者们介绍了不少上海老同志精彩的晚年生活。新年伊始,我们回访了其中的几位老朋友,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陈粒 《创造》2007,(9):82-83
采访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国际NGO,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中国在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快。据说,有几位非洲朋友第一次来中国,到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一看,坚决不承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中国朋友费了好大劲,才让他们明白,中国不都像上海北京那样发达,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  相似文献   

15.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结束。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城市文明的崭新风貌,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和诉求,在成功、精彩、难忘的同时,也给上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继承和发扬世博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建设开放和谐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培育文明自主的现代公民社会,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并使之成为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是需要我们思考,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6.
语丝     
余秋雨:我们处在"文化蓝藻"时代余秋雨在上海举办讲座时称,我们处在一个"文化蓝藻"的时代。他认为,文化是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但学术知识界在谈到文化的时候要么剥夺精神价值谈文化,要么丢弃生活讲文化。"文化不是拉到篮子里就  相似文献   

17.
“上海就是我的家!”德国女人杜丽丝(Doris Rathgeber)18年前来到上海,在上海学了两年中文、五年中医,在上海生下了儿子艾瑞克(Erik),在上海与朋友一起管理着四家中医诊所,在上海她收养流浪猫,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重新上学……在上海,杜丽丝有了她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上海人民正在深入学习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总结前三年上海发展的工作体会,部署新三年的工作任务。在这个时候,全国部分高校统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给我们带来了今后如何加强统战工作的新内容,我们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9.
倾城一笑     
外星人 某处逮住了一个外星人。 北京科学家说 “我们应该先研究他的生活习性。” 上海科学家说:“我们应该先解剖他,看看他的内部结构。” 广东科学家说:“还是先尝尝是什么味的吧。”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大调研的序幕正式拉开后,3个月来我跑了20多个基层单位,访谈了居村干部、养老护理员、遗体整容师、部队官兵、留守军嫂、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种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聆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片段、细微感受和需求,并带着这些想法和需求,分析我们上海民政工作还有哪些制度空白和政策缝隙,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在工作中补短板、抬底部、强弱项,持续做好新时代下的民生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