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刑事拘留是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一种,但是在其适用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其立法目的。刑事拘留的滥用所导致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本文通过对我国和外国主要国家刑事拘留制度的介绍和比较,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学》2016,(1):119-129
现行犯(flagrant delict)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一个法定用语。但是,由于立法没有明确像西方国家那样给予现行犯一个明确的界定,而是将其规定为刑事拘留条件之一,致使现行犯概念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的足够重视。然而,现行犯观念的缺失,不仅为刑事拘留制度的异化洞开了方便之门,而且,严重影响了对现行犯紧急应对机制的研究。故此,需要以传统刑事诉讼法学中的现行犯理论为基础,对"现行犯"这一法学概念进行学理解读,并结合大陆法系国家现行犯的立法体例,对我国立法中的现行犯规定进行梳理和反思,以期可以推动我国现行犯紧急应对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至今已一年多。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新的刑事诉讼法是一部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好的法律制度,但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刑事拘留人数大幅度提高,刑事拘留后报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转捕率则明显降低。就拿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东台市来说,一九九六年刑事拘留人数是176人,转捕率为92%,一九九七年刑事拘留人数  相似文献   

4.
武晓梅 《法制与社会》2012,(22):143-144
在一批资深法学家的推动和历年来司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进步赫然,然而刑事拘留制度部分的修改笔墨甚少。笔者以强制措施中的拘留制度为对象撰写本文,以表达一法学学子对刑诉法修改的关注和期望。刑事拘留的适用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然而,由于此次修改对刑事拘留的规定不完善之处的改进并不乐观。拘留被滥用的严重局面损害了被拘留人的人身自由。本文根据新修改诉讼法没有提及之处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拘留制度的相关条文提出修改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5.
赵鑫 《法制与社会》2011,(20):138-139
区分界定拘留与羁押的属性,分析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刑事拘留羁押期限的规定;本文指出我国现行刑事拘留羁押期限及其监督程序的主要缺陷,超期羁押现象泛化、拘留的适用缺乏监督与救济、拘留羁押期限与侦查羁押期限关系不明执行不一;提出改革完善刑事拘留羁押制度的几点建议,改革拘留羁押期限现行法律,并严格追究超期限超范围羁押的法律责任,建立非法拘留羁押救济程序,完善对非法拘留羁押的监督机制,拘留羁押期限与侦查羁押期限实现分离。  相似文献   

6.
法定的控权机制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侦查权力容易陷入一种失范状态。以刑事拘留审批程序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四川省三个地区公安机关的考察显示。通过层级式的检查和授权,刑事拘留程序对刑事拘留权的形式发挥了相当程度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侦查机关反复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现状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刑事拘留措施期满后,变更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然后又因为同一犯罪事实将犯罪嫌疑人重新刑事拘留,即反复适用刑事拘留措施,造成了刑事拘留事实上没有期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增强监督的刚性,将延长刑事拘留期限30天的决定权赋予检察机关,同时赋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延长刑事拘留至7日进行备案审查的权力,并实行羁押面讯制度、复查制度等,完善检察机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少捕慎捕政策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杨蕾 《法治研究》2009,(12):45-49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的基本时限以及延长期限的法定理由,但由于现行法律对延长拘留期限的理由规定不合理以及监督机制缺位等原因.实践中公安机关突破法律规定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机关形象,建议科学设定刑事拘留期限,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佘景妮 《法制与社会》2011,(27):274-275
刑事拘留作为审前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公安人身自由的保护。本文在分析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及检察机关对其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检察机关如何加强刑事拘留监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的基本期限、延长期限及延长期限的理由。据此规定,公安机关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的情况分为两类:一是“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二是“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但在司法实践中给人的印象恰恰相反,公安机关在一般情况下对诸多犯罪嫌疑人都适用了刑事拘留期限的延长,  相似文献   

12.
论建立无证拘留制度孙长永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制止犯罪、查获罪犯的重要强制措施。为了保证公安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拘留权,防止滥拘无罪或者不该拘留的人,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刑诉法第43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犯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该条对公安机关的拘...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某县一名人大代表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检察机关查处。检察机关在查处当中,未经人大常委会许可,即刑事拘留该代表。随后,向县人大常委会提请许可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为此,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质疑,认为检察机关违反程序办案,未经县人大常委会许可,就对县人大代表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4.
搜查在侦查破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发现犯罪真相和惩罚犯罪必不可少的手段。搜查的对象既可以是公民的人身.又可以是公民的住宅或其他场所,因此将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较之刑事拘留和逮捕制度,我国的搜查受到的限制要少得多,使得实践中的搜查行为因监督不力而不甚规范,  相似文献   

15.
公安刑事拘留专项检察监督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公安刑事拘留实践中存在拘留对象扩大化、任意延长拘留期限、被拘留人员权利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检察机关不能对公安刑事拘留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刑事拘留检察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罗宁标 《法制与社会》2012,(22):152-153
刑事拘留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公安机关滥用刑事拘留措施、任意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等问题。由于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加强对刑事拘留的检察监督,以更好地惩治法律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7.
“是我把丈夫给毁了”
  毕景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本溪分行行长,因涉嫌受贿,于2013年7月20日被本溪市检察院刑事拘留,其妻曲静因涉嫌共同犯罪,于同一天和毕景俊一起被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8.
赵越超 《法制与社会》2013,(25):128+130
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羁押是一种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押于指定场所,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状态。正如有些学者所言,"羁押并不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措施,而是代表着一种人身自由被暂时剥夺的实然状态,是刑事拘留和逮捕之后所生成的法律状态与结果。"羁押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羁押期限过长、超期羁押等问题,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缺失,是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羁押制度的内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羁押制度的内核在于限制羁押状态适用,并使其成为适用"例外".在我国现行羁押体制中,羁押状态因只是羁押行为(逮捕、刑事拘留)自动带来的后果,不是独立和特定的强制措施,而无法成为适用的"例外";羁押行为虽是独立和特定的强制措施,但既因羁押状态是其自动带来而无法使羁押状态适用成为"例外",也因其实体性适用条件虚化而自身难以限制适用.我国羁押立法体制的完善,应立足于重塑羁押制度的内核,通过把羁押状态设置为独立和特定的强制措施,使羁押状态的适用在羁押制度中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 ,通常称为刑事拘留 ,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 ,在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1〕作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为保障诉讼顺利进行而对特定对象的人身自由所采取的强制方法 ,在及时制止犯罪 ,查获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 ,迅速收集证据 ,查明案情 ,防止其逃避和阻碍侦查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司法实践中 ,刑事拘留这项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困惑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 :第一 ,《刑事诉讼法》第 6 1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