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非正式群体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爱好、共同处境,还有同学、同乡、同血缘等因素自动形成的群体,是没有明文规定的自然形成的组织。以感情为纽带是非正式群体最显著的特征,群体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依附关系。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维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非正式群体与“意见领袖” 按照社会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把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高校学生正式群体是指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学生组织,有固定的成员和组织结构,成  相似文献   

3.
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引导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长青 《求实》2006,(Z2):112-113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与行为 1.群体规范的约束性.学生非正式群体不像班集体那样的正式群体有明文规定的规范,如守则、纪律、准则等,但这不等于它没有行为规范.只是这种规范是无形的、不成文的,是从各自需要、利益、情趣和爱好出发而自发约定俗成的,它对每个成员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有时比正式群体规范的作用更有效、更显著.因为这些不成文的无形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心理特点的表现和反映,与成员内在心理需求比较融合,加之非正式群体规模不大,很容易相互监督和参照,因而这些无形的规范就具有很大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4.
干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由干部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彼此需要等原因,自发或自然形成的、以心理或情感力量维系的人数弹性较大的群体。其实质就是干部的“交际圈”,是干部“八小时之外”的重要表现之一。干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也可以成为一种阻力。当前,认真研究、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干部非正式群体,对切实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各项工作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干部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征形成的自发性。干部非正式群体通常都不是由哪级组织或哪位领导者有意组织或精心安排…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镇企业中普遍存在非正式群体。乡镇企业的非正式群体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内聚力,核心人物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围绕非正式群体的冲突比较多。企业管理者应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管理方式上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区别对待,注重联络感情、有效沟通的艺术,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重视对核心人物的研究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元 《唯实》2002,(12):71-72
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志向、特长以及其它共同因素 ,在感情和友谊的维系下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 ,社会生活也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表现出丰富、活跃的趋势。如何引导并加以有效管理 ,值得研究。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 ,是基于人的社会性这一人的根本属性。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交往是人的普遍需求。为了得到相互理解、关心和帮助 ,处于心理发展过渡时期的大学生 ,迫切需要归属一定的群体 ,成为其中一员。这样 ,一些意见一致或感到有共…  相似文献   

7.
巫春华 《求实》2005,(8):90-91
人们通常容易忽视非正式群体对思想教育可以起到的作用。相对于正式群体来说,非正式群体也具有利于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作用的优势。从群体动力角度看,非正式群体为思想教育创设良好机制:从群体决策角度看,非正式群体为思想教育构建作用平台;从群体沟通角度看,非正式群体为思想教育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8.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的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海兵 《探索》2003,(3):87-89
本文从群体的内在特征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群体的结构与主体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的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自决、自主、自控,是群体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功能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团是一种带有自发或者半自发性质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如英语协会、摄影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辩论协会等,它是以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为纽带,以丰富校园生活、拓宽知识眼界、锻炼自我能力等为目的,在学校有关部门管理、指导之下的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社团“热”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PDCA原理的精髓在于解决各种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近年来,高校在学习、心理和经济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人数急剧增长。基于PDCA原理构建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过程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在学习、心理和经济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毅松 《求实》2006,(9):75-77
同辈群体是青年人中广泛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它能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青年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正视同辈群体的存在,研究它的作用机制,积极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群体文化建设、培养群体核心人物等途径,使同辈群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2.
张雷 《求实》2009,(Z1)
所谓群体,一般是指按某个或某些特征结合起来而进行共同活动的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人群结合体。把群体按照其结构特征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美国社会群体学家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谈到非正式群体时认为,传统的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问题,实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研究非正式群体对企业的影响,掌握其成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其积极性对企业管理十分重要。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体,它是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非正式群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它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种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比如书法学会、自学小组、钓鱼协会、业余爱好兴趣小组、活动队、同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等。它们和企业中的班组、车间、科室、党、团、  相似文献   

14.
一、非正式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所谓非正式群体就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拥有共同的社会感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兴趣爱好、血缘与经济利益、专业技术特点等,而形成的人群结构。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它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无成员编制的大学生群体。随着社会学、心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客观事物,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  相似文献   

16.
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梅奥通过其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组织管理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组织中不仅存在着严格规则和等级制度的正式组织,还存在着另一类组织形式,即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亦称为非正式群体或非正式团体。组织成员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生活习惯方式,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需要构成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和纽带。 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在组织行为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与功能,将会有助于组织效能的提高。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在高校,由于大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高校政治辅导员一直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交往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他们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处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干部非正式群体是一种由于干部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彼此需要着原因,自发或自然形成的、以心理或情感力量维系的人数弹性较大的群体。其实质就是干部的“交际圈”。无论对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干部非正式群体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既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也可以成为一种阻力。当前,认真研究.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干部 非正式群体,对切实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各项工作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干部非正式群体 的主要特征 1、形成的自发性。干部非正式群体通常都不是由 哪级组织或哪位领导者有意组织或精…  相似文献   

19.
李树泮 《共产党人》2004,(15):32-32,35
随着社会转型期人才使用制度的变化及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渠道的拓宽,高校成人脱产学生的群体构成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年来所招学生已不是原来青一色的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而百分之七十多的学生是普通高考落榜后,参加成人高考上线录取的社会青年。这个新群体有其特殊的矛盾心理,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素质教育,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提升学校文化 提高办学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不是个体化的,而是群体化的,是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等。学校文化往往表现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制度和物质环境等方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