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强 《瞭望》2000,(38)
《生死抉择》是一部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深刻警示的反腐倡廉影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正因如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纷纷前往观看。 然而,也有群众反映,本单位不少领导干部说工作忙,没去看。这可让人大惑不解:真的忙到了两个小时也抽不出吗?无聊的应酬,觥筹交错的酒宴,不是都抽得出时间吗? 观看这部影片,对群众来说是鼓舞和激励;而对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非但警示教育自己,还可学习借鉴李高成的浩然正气,有利于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十分严峻,是群众普遍关心的大问题。同职工…  相似文献   

2.
汪代华 《民主》2009,(8):51-51
“明明是该办的事不办,把群众的意见当作耳旁风;等到问题反映上来,领导发火了、批示了便立马解决。这不行,要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当作最好的‘批示’。否则,我就会对这样的干部作出批示:目无群众,必须下课!”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一次怒斥,掷地有声,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抓典型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可有少数领导干部竟如此“抓典型”,群众颇有微辞。 一是“摘桃子”。某某搞特种养殖富了,不论其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发展入党,冠之以“双带示范户”;某地结构调整有了一定规模,马上挂个牌,谓之“干部示范基地”。群众戏称这种方法为“摘桃子”。此法虽省时省力,却无益于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是以“典”代面。有些领导抓典型工作非常重视,无论真假都树,认为典型工作抓好了,有说的,有写的,有看的,而忘了运用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虽然口里强…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苏省滨海县实行“民主弹劾干部制”,规定县人大代表或党员代表等,可以联名弹劾本单位内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弹劾议案经代表表决形成决定后,被弹劾人将被解职,3年内不得担任同一职务。这样就使得普通党员、群众和一般干部,都有对工作不称职领导干部进行弹劾的权利。读之,不禁让人产生诸多联想。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各地各部门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下基层活动。应该说,大多数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身体力行,走村串户,摸实情,给群众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扬。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干部到基层去喜欢摆官架子,即使下到基层,也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脚上不沾一点泥星,看的是“形象工程”,做的是“表面文章”。群众戏称他们为“领带西装、皮鞋锃亮、头发油光、一口官腔”,对于这样的干部,群众不但不愿意接触,甚至于见了他们躲着走。因此笔者以为,干部要多些“泥土味”,力戒“官僚气”。党员干部身上要多点“泥土味”,关键在于四点。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此言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思。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们在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把自己看得很高,自认为做官就是高人一等,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意,信奉“做官就要有官样儿”,习惯于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对群众盛气凌人、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7.
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抓落实、求实效,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目前却有少数干部工作沉不下心、干事沉不下身、落实沉不下力,对情况不明不白、看问题不深不透、做事情不痛不痒,热衷于“应付”工作、“应付”组织、“应付”群众,被群众唤作“应付式干部”。  相似文献   

8.
人贵在自知之明,更青在有忧己之志。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忧国忧民固然重要,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忧己”切不可忘。韩非子曰;“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知人、治人容易,而知己、治己就很难。有些人忧他人多,优自己少对别人的短处看得多,对自己的短处却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原谅自己太多。有些领导干部想私事多,想公事少;自我感觉良好多,看自己缺点少;还有少数领导干部高官厚禄不知足,想的不是勤政廉政,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象陈希同、王宝森的所作所为,就完全背离了党…  相似文献   

9.
焦裕禄有个习惯: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晚上回来“过电影”,即把白天所见所闻在脑子里重新“播放”,进行思考。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是不行的。”“过电影”,是调查研究的继续,是对获取的初级、零乱、分散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归纳的过程,是领导独立思考、运筹帷幄、进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方法。可眼下有些领导干部不会“过电影”,调查过后一切如旧。群众称之为光调查不研究,光开花不结果。也有些领导把调查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却未往心里去;基层群众的呼声听在耳朵里,却未印在脑子里,调查过后,由秘书写一…  相似文献   

10.
陈龙筛、吴锦祥(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争先创优少不了一个“争”字。但争先进与争先进荣誉不是一回事。有些人专注于先进荣誉,沽名钓誉,功夫在外,甚至将荣誉称号看成敲门砖和垫脚石。尤其是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也加入与群众“争先进”的行列,引起群众反感。有些地方主管部门对评选先进中领导干部的比例也做了限制,但现在不少企业向上推荐先进时明显倾斜于领导干部,致使先进中领导干部的比例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1.
佐人 《党政论坛》2009,(8):36-37
我们有些干部架子十足,动辄训人,肝火旺盛,颐指气使,群众称他们“官火”旺,“官气”足。听后一时也不以为然,总认为是“脾气”所使。后来陆续看了一些书,方知“官火”不仅存在,且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抓好作风建设,并能抓出成效,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关键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带好头,如何去落实。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了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  相似文献   

13.
江苏建湖县纪检委曾亚波:《人民日报》报道了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下基层三次“生气”的故事,折射出当前领导干部视察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避民”现象。当汪洋慰问特困群众时,工作人员提醒80岁的老太太站起来说话;当汪洋在三峡库区某县广场散步时,警察公然驱散休闲锻炼的群众;当汪洋到区县考察,发现为了让自己的车队经过,大量的群众车辆被早早挡在路口。面对种种“替领导着想”的不正常现象,虽然汪洋都当场制止并批评了工作人员,但是,一些干部害怕群众与领导接触的思想不会就此改变。现在有些基层干部,既怕群众上访或反映问题,更怕上级领导深入基…  相似文献   

14.
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选准用好干部的一个重要法宝。但在干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干部工作不需要听取群众意见、有些考察者不愿意听取群众意见、部分群众不想反映个人意见、个别领导干部不知道如何把握群众意见等问题,导致干部选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某领导上任伊始,没做任何调查工作,就洋洋洒洒立下几条军令状,令群众兴奋不已,谁知届满之时,军令状中的各项指标无一完成。这说明,在我们有些干部身上存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不良作风。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些干部好大喜功。辉煌耀眼的军令状,容易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在他们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有利于将来该干部的提拔重用。二是没有制定一套根治说大话、说空话的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上级领导往往只看基层的工作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而没有真正地实地考察实施的结果,使立军令状的干部都能一一过关,平步轻云。本来,…  相似文献   

16.
一些地方的领导注重“一”,围绕“一”字做了不少文章:某市规定,市级领导干部每月挤一次公共汽车;某地煤矿规定,矿领导每月下一次矿井;某市公安局规定,局领导当一天110巡警;…… 有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每个月才那么一次,才那么一天,这能管什么用? 用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市级领导干部每月挤一次公共汽  相似文献   

17.
朱向东 《党政论坛》2012,(19):51-52
自从党中央号召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来,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摆脱事务性工作,沉到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一线,广泛接触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省委书记在农村一蹲就是十天半月,不仅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下乡心得、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密切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有些老年人欣喜地说:“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在一些单位,似乎总也跳不出一方面“忙”得 要命,一方面“难点”依然如故,甚至还冒出许多新的 “难点”的怪圈。对此,有些领导常常抱怨说:“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到头来灰溜溜的啥都不是。”看来,弄清楚“忙点”与“难点”的关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很必要的。 “难点”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小、散、远”,“老、少、边”,或目力未及,或鞭长莫及,长期处于无人管、管不着的地位,因此问题成堆,久拖不决;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组织软弱无力;三是工作虚浮,只做表面文章;四是班子变质,干部贪污、受贿,大…  相似文献   

19.
某位领导违纪被处分后,顿时门可罗雀。此君不由叹日“权走茶凉”。此话非也,那些附炎趋势、见风使航、落井下石的小人固然可恶。但“茶”凉倒不在于权走,关键是看你用权公不公。有些领导利用手中权力给亲朋好友各方面的照顾,以博取丰厚的报答;有的领导利用手中权利,在与外商业务来往中“慷慨”让利,外商则送上豪华轿车和花园住宅及大笔美金。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不被人指脊梁骨?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述个别干部尽管一朝大权在退可以耀武扬威,但终究是会被人民唾弃的。与此相反,有些领导干部则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当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有些群众担心,活动中摆出的“四风”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能不能落到实处,走好群众路线能不能持之以恒。不难看出,能不能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关键看能否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多些“最后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