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努力。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  相似文献   

2.
考查了中学生对学校体育需求的状况,并对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是为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发现:一是济南市中学生对学校体育课学习需求共有情意目标学习需求等五个维度,其中对运动能力发展需求最高,在认知目标学习需求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二是济南市中学生对校内体育活动比赛需求共有情意目标学习需求等四个维度,且在体育活动规划需求和竞技特殊价值需求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体育活动规划需求平均数低于女生,在竞技特殊价值需求则高于女生。三是济南市学生,对校外体育活动比赛需求共有运动竞赛利益需求、学生辅导需求、竞赛规划需求和情意目标学习需求等四个维度,不同性别的学生,并无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管理是新时代我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管理主要指政府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精准感知、精准聚类、精准测量、精准满足和精准监测的决策过程,具有需求实时洞察、系统集成联动、公共价值导向等特征。现阶段,我国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管理面临"数字基建薄弱"阻滞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感知、"信息不对称"妨碍公共服务需求精准识别、"数据壁垒"制约公共服务需求数据集成共享、"表达机制不畅"阻碍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反馈等难题掣肘。基于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管理理论创新,通过推动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管理理论创新、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动态调整的公共服务需求清单制度、重视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排序、打造公共服务需求实时监测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国家倡导青年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公益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对于促进我国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从根本上受到乡村和公益的双重驱动,从外在需求上则受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的三重驱动,其中生存需求是基本需求,关系需求是保障需求,成长需求是核心需求。青年公益人在追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各种需求呈现出"满足-上升"与"挫折-倒退"的动态平衡。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考虑青年公益人的生存需求,同时给予其足够的关系支持和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5.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可以看出:前两种属于物质需求,后三种属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满足后将自然转向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对物质需求的超越,是人的需求的高级层次。  相似文献   

6.
关于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美学视角下,审美需求是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基本内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消费者对各类型交互产品所持有的隐性需求的具体内容。因此,其研究的范围就应指称着交互产品隐性需求这一概念所囊括的范畴,包括对交互产品概念、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及隐性需求内涵的界定;研究方法即发现交互产品隐性需求具体内容的方法,即从需求产生的机制研究隐性需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把隐性需求提升为新需求。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研究对设计与策划创新性产品及预判社会文明样貌的演进趋势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经济效益方面,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内容的发现,可用来指导创新性交互产品设计,并以此获得经济回报;在社会效益方面,基于交互产品对变革社会样貌所起到的作用,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研究,将为对社会文明演进的趋势进行预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覃远春 《学理论》2013,(24):286-288
本科法学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应以出口需求作为导向。出口需求导向包括法律职业需求导向、理论研究需求导向和引领社会的新实践需求导向,由此决定的本科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不同。偏重理论灌输的传统模式和职业化模式都不是理性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目前在法学人才毕业出口需求与教育培养的供给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出口需求需要理性化,而大学需要按照引领型新实践需求导向在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不仅是我国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还是我国促进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动选择,更是我国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需求侧管理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启动、投资需求持续增长乏力、外贸需求波动风险加大困境。从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调的角度出发,进行需求侧管理的顶层设计;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反垄断切入,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以加强新基建和发展数字经济为重点,助力投资需求;以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稳定外贸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物质需求相对应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新时代的任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同,其中,白领女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较大,本文以二线城市白领女性为例分析精神文化需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国消费需求明显存在不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既有利于眼前减轻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经济影响,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基本措施是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能力和增强他们的消费需求欲望。  相似文献   

11.
反腐民本主义要求反腐要坚持需求导向,搞好需求管理。反腐需求管理可以提高反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增强民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反腐需求管理包括需求收集、需求分析、方案制定、需求满足和效果评估五个阶段。当前反腐形势下,应该着眼于满足民众解决民生领域腐败问题的需求,重点打击城乡民众身边的"苍蝇式"腐败。  相似文献   

12.
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求溢出理论的提出,意在弥补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弥补当前公共管理的流行理论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的不足。需求溢出理论主张: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即为需求溢出,个人的需求溢出生成社会的公共事务,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当合法的个人需求之间发生冲突,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因而需要由公共权力来维护的一方的需求溢出,即为公共利益。由此,需求溢出理论以个人的需求溢出为标尺,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比其他理论更为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因而更宜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冯永弘:“办实事”,一般是指领导集体或领导者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核心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但是也要看到“办实事”在有些情况下收不到切实调动积极性的效果。按照行为科学对人类需求层次的划分,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等基本需求以上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问题。行为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满足了的需求就不再是激励因素。各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越小,则这种需求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求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层次的需求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求一再…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23日出版的《人民论坛》发表向春玲撰写的文章。文章称,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化,这个发展是指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生物性的温饱需求上升到安全的需求、归宿的需求、社会公平和尊重的需求、友爱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社会性需求。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救助管理工作存在着救助对象甄别困难、救助方式与受助需求不适应、忽视心理救助和救助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本文根据阿尔德弗的ERG理论来分析救助对象的需求结构,提出了“生存需求满足而激活发展需求”和“发展需求受挫而复归生存需求”的受助者需求模型,并据此探讨了可持续的、以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心理救助为引导的救助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内利益群体分化、文化活动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构建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显得很有必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流程设计是需求表达机制构建的核心,使得消费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得到尊重,并通过理性方式和有效渠道得到表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目标的实现.结合需求表达客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主体(农村居民)和公共品的供给者(地方政府)的特征,设计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流程,包括五要素,即培养需求表达的主体意识是前提,完善的回应机制是需求表达机制运行的动力,多元化的需求表达路径是关键,个人偏好显示激励机制是核心,有效供给实现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行政组织的制度调适是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文章构建了分析城市基层行政组织制度调适逻辑的“主体需求—制度结构”框架,并结合深圳市Y街道的实践进行阐释。制度调适的动力来源于主体需求的存在,因此基层制度调适的起点就在于准确识别治理主体各自的需求。在街道范围内,上级党委和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社区居民是参与基层治理的三类主体,分别产生了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及自治需求。政治需求涉及基层党建创新和治理任务达标,社会需求涵盖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和承担社会责任,自治需求则表现为居民的自治呼声。每类需求经由不同的渠道传递到街道层面,推动街道以不同的制度类型加以回应,而制度类型是通过制度结构进行区分的。制度结构的不同体现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差异化组合。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治需求分别通过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命令指导型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协同的支持引导型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协商互动型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紧紧围绕人的精神需求做工作,是思想教育取得效果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人们精神需求的格局已经由过去以政治为主导,向政治、道德、心理等并行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求格局的变化而转变思想教育的功能。就目前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来看,仍然没有给精神需求的多样性以足够的关注,偏重于政治需求的满足,而对其他方面的精神需求则重视不够。这种现状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  相似文献   

20.
隐性需求是一种现有产品或服务尚不能满足的、隐而不现的需求状态。本文以系统动力学为指导,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模拟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探求开发农民的隐性需求、促进需求与供给匹配的系统规律,为新农村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