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重启对俄政策以来,俄美双方在削减战略武器、制裁伊朗以及阿富汗反恐等战略问题上恢复合作。由于俄美两国在战略目标、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上存在重大分歧,重启后的俄美关系仍充满不确定性。两国内部对重启美俄关系的质疑和反对影响着两国关系未来走势。奥巴马重启美俄关系的政策能走多远,俄美关系能否走出突然缓和之后又迅速恶化的怪圈,攸关全球格局变化趋向。有关俄美关系的要素分析可成为研究中美关系趋势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俄关系“重启”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后,开始“重启”美俄关系。美俄两国签署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武器条约》、在阿富汗反恐及伊朗核问题上加强合作、恢复和深化双边军事合作,还建立了两国总统委员会,将双边合作向经济、人文等领域扩展。然而,美俄关系目前的改善难以突破两国结构性矛盾,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坚持北约东扩,两国在格鲁吉亚问题上针锋相对、在中亚地区战略竞争依旧。由于美俄目标难以调和,两国关系要取得实质性突破较难。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既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也不存在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俄关系已不再是冷战时期那种非敌即友的关系,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非敌非友的关系。布什政府执政初期对俄实行强硬政策,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对俄奉行单边主义政策。“9·11”事件后,美俄关系有所改善,但双方“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将会继续下去,美国奉行对俄削弱和遏制的总体战略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俄罗斯和美国是遭受恐怖主义威胁最为严重的两个大国,反恐战略在俄罗斯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俄美两国在反恐战略的形成、恐怖主义威胁判断、反恐目标、军事反恐战略实践和国际反恐合作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别。随着俄美领导人的更换,两国反恐战略都在调整,并且选择了不同的战略取向。反恐是俄美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但俄美反恐战略的分歧可能导致双方之间爆发摩擦乃至冲突。  相似文献   

5.
美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美国弱俄、抑俄政策是冷战时期对苏“遏制”战略的继续,意识形态的对抗贯穿美苏和美俄关系的发展过程。近些年来,美俄不断形成相互挑战之势,今年俄格军事冲突又导致美俄对抗势头加剧。但两国不会回到冷战时代,非敌非友的两国关系将会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6.
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北极地区一直是美俄两个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舞台。纵观20世纪,美俄北极关系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剑拔弩张到冷战结束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转变。21世纪以来,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使其战略价值不断提升,美俄两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都在北极展开了积极的战略部署。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后,陷入"新冷战"格局的美、俄更加重视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两国的北极关系日趋紧张。美俄北极关系不仅是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北极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奥巴马上台"重启"与俄罗斯关系为契机,俄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俄美两国在诸多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以及双方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加之美国外交政策的惯性及其国内强烈的反俄势力的存在,俄美两国的所谓"共同利益"并不能弥合双方的分歧与矛盾,俄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陈立 《亚非纵横》2008,(6):35-40
苏联解体后,美国和哈萨克斯坦基于各自利益需求很快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在不同时期来往的目标不同,但美希望通过加强与哈的关系来遏俄、弱俄,而哈则欲借美力量立国、强国,这一主线基本上贯穿美哈关系发展的全过程。2005年“安集延事件”后美哈关系开始升温。但美哈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的俄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国各自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俄美关系以"9.11"事件为契机,突破冷战结束后长达10年的僵局,建立了全新的长远伙伴关系.但是两国在反恐怖方面的合作不可能消除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原有的矛盾和分歧,俄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相似文献   

10.
冷战的结束使俄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对手变伙伴,合作加斗争。两国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军事、科技与教育等领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配合与协作,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因双方的根本利益不可调和,两国在意识形态、北约东扩、军备控制、经济问题、独联体问题等方面又存在种种矛盾和斗争,给双边关系蒙上了阴影。尽管“9·11”事件之后俄美关系有所改善,但认为其已根本改善为时尚早。若即若离是冷战后俄美关系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俄美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表面化布仁一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12-15日访问了莫斯科。俄美两国总统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宣布俄美关系已进入"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俄美首脑会晤讨论了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双方签署了不再将核导弹瞄准对方的协...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俄美关系正处于高度不信任状态.三年来,两国相互进行经济制裁,在宣传上大做文章并彼此相互指控,致使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未来形势难以预测,若俄美关系继续恶化,将威胁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两国交恶已触及俄美关系的所有问题,包括网络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俄美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表面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美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表面化布仁一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12-15日访问了莫斯科。俄美两国总统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宣布俄美关系已进入"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俄美首脑会晤讨论了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双方签署了不再将核导弹瞄准对方的协...  相似文献   

14.
外高加索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决定了美俄之间的角逐将会持续下去。美俄各有优势,也各有弱点,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基本国情和需求各不相同。俄美在外高加索地区今后将维持目前这种竞争中共存的动态平衡局面,但双方的力量对比将随着两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相互较量的态势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大国,中国的核安全战略也必然要随着国际核安全形势的变化完成后冷战时代的转型。不了解俄美间的核安全互动,就无法了解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核安全态势,也无法看清中国所面临的核安全环境。因此,研究冷战结束后俄美核安全关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两国在核安全领域既合作又防范的关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学术意义。苏联解体所导致的俄美关系的制度根基的变化,为两国的核安全关系和核裁军谈判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从而也为当代的核安全研究与核裁军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多年来尚未见到我国学术界对冷战结束后俄美核安全关…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尤其在"九一一"事件之后,俄美两国关系总体趋向缓和。但俄美谍战依然暗流涌动,此起彼伏。总体而言,俄美谍战已经脱离了冷战思维的樊篱,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双方谍战的目的、意义、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间谍斗争不再是俄美双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死较量,转而成为两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和实力的比拼。间谍外交对俄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32年詹姆斯·布坎南作为美国驻俄公使来到圣彼得堡,并首度主持、签署了与俄国的《商贸与航海条约》。此前十余年美俄两国处于相互戒备状态。此约是美俄关系史上的第一份官方贸易条约,并一直持续到1912年,长期规范着美俄贸易,也引领了美俄早期商务关系,影响了两国的早期外交关系,甚至也影响了此后美国对俄长期的外交政策。詹姆斯·布坎南为此发挥了特殊作用。本文依据历史文献揭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进程及其演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蒋翊民 《现代国际关系》2015,(2):25-31,60,63
2014年7月,美国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年度军控条约履约报告中公开指责俄罗斯违反美国与苏联于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并引发两国新一轮外交对抗,将美俄长期存在的围绕《中导条约》争议推向新的高度。美俄围绕《中导条约》之所以争议频频,既有历史根源,也有安全考虑,更有现实政治因素。《中导条约》的未来将取决于美俄双边政治动态演变及其对两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从短期看,美俄仍将重点解决《中导条约》的履约问题;从长期看,美俄很有可能再度推动条约多边化。  相似文献   

19.
中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储量丰富的能源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和利益的需要,大力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渗透,与竭力维持传统影响的俄罗斯迎头相撞。地缘战略、能源战略是美俄两国在中亚争夺的目的所在。恐怖主义给美国提供了进入中亚地区的良机,美俄在中亚展开了更为激烈和隐蔽的争夺。  相似文献   

20.
2014年7月,美国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年度军控条约履约报告中公开指责俄罗斯违反美国与苏联于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并引发两国新一轮外交对抗,将美俄长期存在的围绕《中导条约》争议推向新的高度。美俄围绕《中导条约》之所以争议频频,既有历史根源,也有安全考虑,更有现实政治因素。《中导条约》的未来将取决于美俄双边政治动态演变及其对两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从短期看,美俄仍将重点解决《中导条约》的履约问题;从长期看,美俄很有可能再度推动条约多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