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北方广大农村流行一句谚语:“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算年.”我们在山东省潍县看到,万千农家,门上贴的是门画,门画两边配以对联,门楣贴横批,门楣下沿悬垂刻纸挂廉;堂屋正中挂着四条屏或中堂画,两侧墙壁和东西厢房也贴满年画.年历画贴在灶房炉壁上,“小横批”贴在坑头上,“牛仔”贴在马车上,“栏门画”贴在猪圈门上……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到处都是鲜艳夺目的年画,如同画展.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我国民间年画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山东省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孙立荣所长对年画颇有研究.他说,我国木版刻印年画源远流长.最早人们在过年时挂些象征性的东西,以示吉祥.魏晋南北朝(二二○——五八九年)发展成为图绘的桃符.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出现,木刻年画随之产生.至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则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民间年画遍布全国大部份地  相似文献   

2.
年画     
正又到过年时节,依照传统习俗,过年要张贴年画,一张张新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寄托着对来年的祝福和希望。忆起小时候,临到过年,檐尘掸好后,母亲会带我到观前玄妙观三清殿去买年画。那时三清殿内挂满红红绿绿,琳琅满目的年画,且每张年画都编上序号,便于群众挑选。各种各样,浓烈喜庆的年画其中不乏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年画的种类、内容丰富多彩,有新年生肖为主题的年画,也有迎春接福为主题的《鹊梅图》《松  相似文献   

3.
迎春话福     
每逢新春佳节,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柜桌、门楣、水缸、粮囤上贴上大小不一的红“福”字,祈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许多人家干脆把“福”字倒着贴,取其谐音为“福到了”。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2):19-23
☆贴门神、春联☆贴年画、窗花☆吃年饭☆守岁☆压岁钱☆放爆竹☆拜年☆舞龙舞狮☆迎神接福☆庙会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  相似文献   

5.
新年的幸福     
钟芳 《广东民政》2011,(12):9-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了。新年是红彤彤、喜盈盈的快乐日子,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年,都喜欢在自家门前贴上一个大大的“福”,还特意把福字倒过来贴,以此来祈愿新年“福”到。“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福的解释,意思是说,只要事事顺利就是有福。  相似文献   

6.
新年将至,神州喜庆,家家门前贴“福”,人人相互祝福,以祈“春至福临”,万事如意。 何谓“福”?最古老的经典《尚书》上讲:“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中曰:“全寿富贵谓之  相似文献   

7.
《离骚》的“骚”字,历来的解释有忧愁、牢骚、诉说三种。但都不能解通。因为:“骚体”是一种文体,但并不是这种文体的作品每篇都写了忧愁、牢骚、诉说。若解作“象《离骚》那样的文体”,又不符合客观实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说楚国“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又巫师行术,唱禁咒词,句尾用些(苏个切)字。民间歌唱,句尾带兮(音同侯字)字。屈原作《离骚》、《九歌》,弟子宋玉作《招魂》,都是用楚方音,修改民间流行的曲调,变成新创造”。可见作为骚体特征的句尾带“兮”、“些”的民歌体,早在屈原以前已在楚国民间流行了。那么,古代楚国方言是否将“歌曲”称为“骚”呢?确实是这样,并且这种读音还保留在现代苗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年画? 为了给读者一个简明而有权威性的答覆,我们翻开中国最有名的百科辞典《辞海》(1980年版),在204页上这样写道: “年画——中国的一种绘画体裁,新年时张贴,故名。宋代(960—1270)已有记载。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以及封建迷信等。清代(1644—1911)中叶,以直隶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苏州桃花坞等地出品流行最广。20世纪初,上海开始有胶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广告。建国以来的新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对于《辞海》的这一解释,根据近年来多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瑰宝。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它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巨型的财富。木版年画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但是, 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心理便注入其间。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  相似文献   

10.
常清心境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相似文献   

11.
过了春节便进入正月新春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让人充满希冀,这是梦的开始,憧憬的肇启。按我国风俗,新春往往与“福”相伴相随。邻人相见道一声“福”,和睦的更加和睦,有芥蒂的在“福”声中重归于好。正月里,家家户户门扉上或正贴或倒贴的大红“福”字,是新春的企盼,祥和的象征,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美好诉求。就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也命名为“福娃”,可见“福”之深入人  相似文献   

12.
春节之最     
冉燃 《中州统战》2001,(1):41-41
最早的“祭灶”。“祭灶”又名“送灶”、“过小年”,是春节的开始。民谚曰:“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早在先秦时代,古代先民就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最初的“祭灶”是为了祭祀最早发明锅、灶的祖先。 最早的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五,家家扫尘土”。扫尘也称“扫陈”、“掸陈”。据《周礼》记载,每逢过年,皇帝都要下诏“令州里,除不蠲”,即大扫除之意。晋代《拾遗记》载,扫尘的习俗可追溯到帝尧时代。 最早的“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  相似文献   

13.
有关妈祖褒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神称的变化,与朝廷的褒封有密切的关系.在宋代,妈祖未被朝廷褒封之前,民间称其为林氏神女、湄洲神女、通天神女(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通贤神女(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等,其庙名则称为神女庙(祠).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给神女庙御赐“顺济”庙额后,庙名多改称顺济庙(见黄光度:《题顺济庙》、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和《宋会要》“顺济庙”条).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受朝廷褒封为灵惠夫人,至淳熙十一年(1184)又追封3次(“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  相似文献   

14.
“疗妒”解     
妒忌是人类的一种最强烈的情感,它有时可能比爱与恨更激烈,因而导致种种恶果。《红楼梦》第八十回“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娇怯香菱病入膏肓”(第八十四回目各本有较大差异,此据蒙古王府本与戚序本),贾宝玉有感于香菱之受妒妇夏金桂凌逼而病,问天齐庙的王道士即王一贴:“可有贴女人妒病方子没有?”王道士就胡诌了一个“疗妒汤”。这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每逢过年,很多人都会买些年画贴在家里,《鲤鱼跃龙门》、《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些充满喜庆色彩的“乡村画”十分招人喜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正当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年画渐渐被人遗忘时,一位叫罗卫东的人又把这种古老文化变成了“时髦艺术”:他画的中国传统年画“大力神杯”,在去年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上,一跃成为世界杯的艺术海报,轰动欧洲画坛。继而,他的年画又热销到英、美、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许多著名博物馆的收藏品!从流浪艺人到千万富翁,这位穷小子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大军事学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历代兵家和学者的推崇和运用。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故就其人其籍问题作一新的考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司马迁在此只讲到孙武的“国籍”,而他是齐国什么地方人,他为什么要到吴国去?宋代欧阳修等人编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对其记载得就比较系统了。两书俱称:“(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  相似文献   

17.
打春史话     
立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民间习惯称立春为打春。溯其源,当和古代的迎春活动──鞭打春牛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人对立春非常重视,在这一天,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要进行盛大的迎春活动,其中最为庄严隆重的一项活动当属鞭打春牛。 鞭打春牛,又称“鞭春”、“打春”、“  相似文献   

18.
泼皮是商品经济的副产品 泼皮,比流氓要狠,比无赖要凶。不少国人了解这个群体,都是从《水浒传》开始的。以宋朝为背景的《水浒传》,堪称一部“泼皮教科书”。从小说而知,泼皮是一项古老的“职业”,而且,我们还知道泼皮是在宋代突然兴起和泛滥开来的。因为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宋代出现了最早的资本因素,作为“资本”运作中黑暗的一面,相当于爪牙的泼皮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文盲与法盲     
《中国青年报》刊登过一条图片新闻:浙江金华一青年男子因偷鸡引起众怒,被擒获后遭捆绑立牌示众。偷鸡人违法暂且不论,可叹的是,村民私自捆人示众亦属违法,且立牌时将“偷鸡贼”三字错写了两个字,上演了一出“文法两盲”的闹剧。“闹剧”顷刻间便可发生,而欲杜绝“闹剧”则非一日之功。普法、知法,当属刻不容缓。可是那“文”呢?就凭  相似文献   

20.
胡曾点滴     
胡曾墓地。据《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本一三四卷)“陵墓”条载:“唐胡曾墓,在府城西三十里。《名胜志》:‘汉南从事胡曾墓,在县西狄田村。’”“狄”字显然为“秋”字之误。经过实地考查,得知“秋田村”即今邵阳县梽木山区的梽木山村。该地至今还残存着胡曾的坟墓与墓碑,只是将被水淹了。由此可证胡曾是邵阳人,而非长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