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新年将至,神州喜庆,家家门前贴“福”,人人相互祝福,以祈“春至福临”,万事如意。 何谓“福”?最古老的经典《尚书》上讲:“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中曰:“全寿富贵谓之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福     
福,永远是老百姓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当我们挥手告别难忘的狗年,张开双臂拥抱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新年——猪年之际,千家万户便又与“福”字密切起来,厅堂挂福字,门上贴福字,大红灯笼镶福字。这一个看似普通的汉字,这一个只有十个笔画的方块字,承载着亿万民众的最高期盼和梦想。其实,福与和谐同属于一个范畴,那就是生活美好,环境优美,平平安安,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迎春话福     
每逢新春佳节,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柜桌、门楣、水缸、粮囤上贴上大小不一的红“福”字,祈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许多人家干脆把“福”字倒着贴,取其谐音为“福到了”。  相似文献   

4.
《左传·哀公元年》中有一句话:“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大致意思是说,一个国家要兴旺,就应当视民如伤号,备加爱护,这是国家的福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爱民如伤”的情怀和境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5.
社会广角     
《政策》1999,(2)
最早贴“福”字 民间贴“福”字传说始于姜太公。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姜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百姓过春节都贴“福”字以驱穷神。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这里“迎春牌”即“福”字,可见此俗最晚起于宋代。 最早的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代  相似文献   

6.
过了春节便进入正月新春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让人充满希冀,这是梦的开始,憧憬的肇启。按我国风俗,新春往往与“福”相伴相随。邻人相见道一声“福”,和睦的更加和睦,有芥蒂的在“福”声中重归于好。正月里,家家户户门扉上或正贴或倒贴的大红“福”字,是新春的企盼,祥和的象征,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美好诉求。就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也命名为“福娃”,可见“福”之深入人  相似文献   

7.
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河南商丘的街道两旁到处都是红灯笼、红对联,仍然是年味十足。商丘市信访局大门的玻璃上贴了一幅“迎新春年年如意,接鸿福步步登高”的对联,每个临街的玻璃窗上都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宇。、  相似文献   

8.
闹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回大地,欣欣向荣的浙江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古色古香的街巷里,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和门神,而大门上边,则挂上一对对大红灯笼。午后,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便开始从街巷里的一户户人家传来,它在告诉街坊们,谁家的年夜饭又开席了。子夜,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守岁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点燃了鞭炮,街市沸腾。  相似文献   

9.
吃亏是福吗     
乔尹 《现代领导》2005,(11):44-44
“吃亏是福”是国人的祖州之一,至今被广泛认同与传扬。不少文章把“吃亏”描述成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豁达心态、成全他人的品德、潇洒的生活态度、恬淡处世的行为等崇高的境界,所以不仅要甘于吃亏,还要勇于吃亏,在这种训示下,大批“老实人”产生了,他们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吃亏,遇到不平之事,则默默地叹口气,安慰自己“吃亏是福”。虽然不知福在哪里,但也默默地平安而平庸地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10.
刘树森 《创造》2002,(3):52-53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金色大厅,在那里每年都有一次新年音乐大餐──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使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在新年之夜大饱耳福,如醉如痴。在人们的心日中,奥地利、维也纳几乎成了音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吴丽君 《群众》2007,(7):48-49
“以文化彰显个性,以特色拓展市场”,成为常熟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常熟市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优势和山水城港一体的生态自然风光,充分运用沙家浜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扬旅游文化品牌。使四季节庆活动高潮迭起,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宝岩杨梅节,秋有沙家浜旅游节,冬有兴福寺新年听钟声,  相似文献   

12.
绵竹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竹年画虞向军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旧历新年的开始(一般在公历一月底至二月中旬)。在这一天,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欢庆丰收,预祝来年更加吉祥、幸福。过春节时,有一重要习俗是贴年画,这一习俗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至今仍在中国农村广为流行。贴年...  相似文献   

13.
刘伟 《今日海南》2011,(1):18-18
新旧交替,我们一改以往的宣传策划思路:由原来着眼新年畅想的“官员谈”转变为新年期待的“百姓盼”。从官员唱主角到百姓唱主角,理念变了,落点变了,角度变了,我们视此为宣传报道方式的转变,也是把版面留给群众、把墨彩涂给普通人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4.
祝福     
“福”,原始的意义只是一口田,耕其田,有饭吃就是福。随着社会的进步,福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象征着国泰民安、福寿康宁、吉祥如意、文明和谐、家庭幸福。相传280多年前,清朝康熙王帝曾亲笔御书“福”字,石刻在北京恭王府正门墙上.如今此处已成为旅游热点。游客过往到此走近墙壁摸摸“福”字,就成为天下第一福。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公历三月三日,是藏历木鼠年正月初一(元旦)。这是多年来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年,主要原因是国家放宽了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西藏自治区搞了一个“民族团结”月,藏民生活有了提高和藏汉关系都有很大的改善。我第一次参加欢度藏历新年,感到同我们汉族春节一样隆重和热闹。备年忙从藏历十二月开始,藏族人家家户户就开始酿制青稞酒,准备酥油和白面来炸卡赛(即果子),这是主妇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她们能把卡赛炸成各种形状。临近新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素琪玛”的五谷斗,里面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炸麦粒和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著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藏语叫孜卓),还要准备好一个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藏语叫洛过)。所有这些摆设,标志着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农牧业丰收。除夕前两天,家家户户还进行大扫除,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除夕这天,要在  相似文献   

16.
春节,大红“福”字贴满门楣、窗户、柜厢、院落,祈愿福寿、福运、幸福延年。年年岁岁“福”依旧,岁岁年年景不同。/JwJ',“福”字,见证了几多时事变迁、家庭冷暖,我自知其味,感怀万千。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族》2008,(1):66-66
“阔时”,傈僳语即新年或过新年的意思,“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的节庆活动。节日活动有民族歌舞、射箭、溜渑等民族特色项目。中国·怒江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是在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基础上提升打造的怒江最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黄吉遇  李力 《当代广西》2005,(11):13-15
旧时两广一带,家用春联颇流行只贴两张红纸,纸上不写一字.称作“无字春联”,此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问大臣陈宏谋。陈宏谋是广西人.曾官至户部尚书.年老退休回故里后。每当除夕将至.乡人多以春联索书于他。陈宏谋接受以后.却不写一字.也不让家人代写。届时各家来取.就以原纸奉还。乡人十分惊奇.问他为何不写一字.陈公说:“有字不如无字好。”各家听了.部十分高兴.欣然把红纸拿回家贴在大门上。路人见到无字春联,深以为奇.就问户主为何不写字.户主都说:“这是陈公说的,‘有事不如无事好’,贴春联本来就是为祈求平安.当然是无事好呀!”原来在两广地区.“字”与“事”同音.乡人误听“字”为“事”.而“有事”是灾祸的代名词.“无事”则是平安之借语.陈宏谋无意漩的一句话经误听之后,其意正好符合乡民祈求平安的心理.所以他们十分乐意接受不写字的“春联”.于是张贴无字春联便相沿成俗.至今已流行了100多年。平安值千金。从旧时的“无字春联”到今天的“平安是福”.平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支部生活》2010,(2):60-60
期待“第一脚”的造访 英国人在新年夜甚少外出,或者几乎不出,喜欢的是在家里与一家人围炉守岁,听子夜新年的钟声。但在子夜钟声敲响之后,大家立刻奔赴教堂,大唱《辞岁歌》:“你对旧日的朋友能不怀念?你对旧日的岁月能不怀念?旧朋友、旧时光我们爱它!来!我们为它干一杯!干!”有时也跳跳舞,但不是狂欢。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4,(3):41-4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谈时,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进而说道:“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认同“一中框架”者,必然认同习近平的这番讲话,也必能体会两岸兄弟阋墙付出的惨痛代价,进而思考如何弥补两岸裂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