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的监督机制是由多部门、多方面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纵横交错、作用各异而又互为补充的社会大监督网络中,新闻舆论监督以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探索如何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增强舆论监督实效,对于搞好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必要性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世界各国反腐败斗争的经验表明,舆论监督是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纵观当今世界,公众大规模参与纠治腐败,是本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司法独立与新闻舆论监督都属于民主与法治的范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使命在于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我国的司法独立与新闻舆论监督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它们在本质上应是协调一致的。我们应当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并通过立法避免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构成不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在舆论监督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将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领导人的舆论监督思想进行初步研究,进而展现舆论监督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应该说当前是新闻舆论监督环境最好的时期。虽然我们对权力的行使有许多约束,如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党内监督等,但舆论监督与这些监督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公器。也许,为了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谈论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时候,一些论者都对媒体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提出了许多忠告和要求,以“加强新闻自律”,防止“监督权”的滥用。用意不可谓不善。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如实地考察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就会发现目前在总体上舆论监督并非太过,而仍然是困难重重。应该说很多新闻单位对舆论监督的现实困难都深有体会:发表一篇批评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市委领导积极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多次在会议中指出,市委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后台。如何才能做好舆论监督,我认为在实践中必须解决“三难”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督难在动机不端正怎么办? 讲起新闻舆论监督都说重要和必要,但在实践中比较难搞。为什么难,其中与动机不端正有关。动机不端正,既有新闻单位领导也有采编人员。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单位领导总是担心有的采编人员素质低,掺个人私心,“无冕之王”通过舆论监督会把事情搞乱。而有的采编人员确有动机不够端正,认为当记者就是要出别人的丑,不监督就没有威风,把舆论监督搞偏了搞错了,给舆论监督带来被动,从而使新闻单位领导产生一  相似文献   

6.
要舆论监督,似乎人人都不会有异议.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人民群众也为之拍手称快.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舆论监督之难,叫好与犯难,冲动与犹豫,这种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使新闻媒体备受煎熬.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舆论监督从精神文明领域调整到政治文明范畴进行论述,提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对舆论监督作用定位的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们党对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怎么认识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加强舆论监督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舆论监督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十六大报告比以往历次党代会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监督,都要借助于舆论监督的力量。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精神在监督问题上的运用,也为舆论监督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深刻表明了加强舆论监督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相似文献   

8.
加强舆论监督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很多大案要案都是通过舆论监督、媒体曝光凸现的;从历史视野来看,何时舆论监督发达通畅,党的纯洁性就有保障;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舆论监督地位不可替代;从党建自身规律来看,党的纯洁性建设需要舆论监督的强力支撑和推动;从监督体系来看,舆论监督在监督便捷性、时效性、广泛性、有效性上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党和政府赋予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也希望新闻媒体大胆地开展舆论监督,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舆论监督尤其是地市级党报的舆论监督开展得不够得力,无论是舆论监督稿件的比例、力度,还是舆论监督的追踪落实程度都不尽如人意,广大读者对此颇有意见,党和政府对此也不够满意。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我国特有的新闻用语在国外各种新闻类著作中,都没有“舆论监督”这个词,因此,舆论监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闻用语。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进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重视舆论监督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尤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舆论监督对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各家新闻单位也采取了一切有效的措施,以推动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许多新闻工作者冒着风险,冲破阻力,以对社会、对党和国家高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此后中宣部也下发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在全党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及时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指导文件,对于维护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完善民主法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舆论监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大力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既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导向,…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重视舆论监督。新世纪以来,舆论监督产生了新特征,尊重舆论发展规律,注重引导,与其他监督方式相结合,才能实现舆论监督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需要舆论监督,似乎人人都不会有异议。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人民群众也为之拍手称快。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舆论监督之难。叫好与犯难,冲动与犹豫,这种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在煎熬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难,这是媒体的共同感受迫不得已,现在有些舆论监督不得不把被监督者的真实身份全部隐去,代之以“某地”、“某人”,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人要“对号入座”,从媒体报道的细节中琢磨出某人就是本人,某地就是本地,大兴问罪之师,穷追不舍,对簿公堂,而新闻记者因主持公道遭受刁难,围攻、恐吓、谩骂、毒打,则…  相似文献   

14.
胡冬妮 《唯实》2000,(12):80-82
近年来 ,舆论监督的地位日渐凸现。据统计 ,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共开办热点报道和舆论监督等节目 6 0余个 ,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热点、焦点类栏目 ,形成了“舆论监督热”。舆论监督是一种信息型的“软监督”,虽然不具备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的刚性特征 ,但这种“软监督”可以产生强大的无形力量 ,促使偏差行为主体强化自律 ,或者通过社会的有关硬性手段进行他律 ,以实现制衡与纠错。舆论监督具有缓和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功能 ,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吸附力和亲和力。在舆论监督的各种形式中 ,目前运用最多的是批评报道。批评报…  相似文献   

15.
廖建江 《实践》2009,(5):56-56
舆论监督对于各级各部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惩治和预防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人所熟知的共识,而且为近年来的大量实践所证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在解读相关规定时坦言:加强舆论监督,可以使我们不至于盲目、不至于懈怠、不至于失职.可谓是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6.
媒体舆论监督是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社会监督的重要职责,加强和完善媒体舆论监督对于遏制腐败、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是宪法赋予媒体的权力,也是媒体尤其是党报增强权威性,鞭挞假恶丑,伸张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因此,各级党报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并且把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紧抓不放。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舆论监督呢?实践告诉我们:准、狠、稳,是舆论监  相似文献   

18.
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被称为新闻宣传的“三大件”,特别是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职责,已成为党报增强战斗力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法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舆论监督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及时的、高效率的策划是关键。好的成功的新闻监督稿件,都是成功策划的产物。《秦皇岛日报》近年来多次成功的舆论监督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揭露性和扩散性的特点,所以要针对突发性事件报道、重大事件报道和日常报道分别进行研究,形成策划思想,这样对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和影响力十分必要。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要关注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了解详情的心理,策划要考  相似文献   

19.
一、“三贴近”明确了舆论监督的内容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向权力部门和社会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的社会活动。但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舆论监督都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报道播出后,如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任何涟漪;有的报道虽引起强烈反响,却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的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其中,报道选题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做好舆论监督,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而选择的原则和依据,就是“三贴近”的要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在选择舆论监督内容时,应紧紧围绕当前的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四五月间,一些媒体披露,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上任的第三天,即向市报下达“新闻监督令”:“我希望你们能在舆论监督上多下功夫。现在长治不是好得不行,而是问题太多,这么多问题,不找出来怎么行?老是捂着盖着能解决问题吗?”其后,对于监督对象和监督领域这一敏感问题,吕书记明确表态,除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和一些需要保密的工作之外,从市委书记、市长做起,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接受舆论监督,都必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在长治,不允许有不接受新闻监督的单位,不允许有抵触监督的个人,不允许对舆论监督有弄虚作假行为。”吕日周还做出这样的批示:“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