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泽东眼中的邓小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伟大人物,都有传奇色彩,一位是时沉时浮终不沉,一位是三落三起终不落。在他们半个世纪的联系中,既有磕磕碰碰又难舍难分,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相互既有矛盾又相得益彰。 毛泽东重用了邓小平,可是后来又否定了他;而否定了邓小平7年之后,毛泽东又把他扶上马;1976年毛泽东临终之前再一次“换马”,把班交给了另外一个人。那么,毛泽东究竟是怎样评价邓小平的呢?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两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伟人。邓小平充满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为人们广为传诵。而在“左”的思想下,毛泽东也曾有过四次遭贬的逆境。毛泽东十分赏识邓小平,认为他“人才难得”。邓小平对毛泽东也非常敬重。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人要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时,他毅然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维护了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对于建国后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关系,读者已经比较熟悉,这里记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主政西南局期间,毛泽东多次肯定邓小平对情况的分析和处理计划"是很好的",工作的部署和采取的步骤"是正确的";多次赞扬西南局的工作"方针正确,成绩很大""路线正确,方法适当";多次对邓小平的工作感到"甚慰""甚好""成绩极大,甚为欣慰".毛泽东还多次转发邓小平的报告,将西南局在剿匪、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以及整...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邓小平十分器重。建国后,曾经多次对邓小平作过很高的政治评价,认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邓小平是懂得按辩证法办事的人。 一、历史上的“所谓毛派头子” 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来信上批示: “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这是毛泽东对邓小平历史功绩的重要评价。因为在一系列重大的、严峻的斗争和考验中,在同党内右的和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多次说过,我是热心于中美关系的。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初,邓小平为中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代表中国政府先后与美国多位总统、国务卿等领导人谈判、会谈。本文记述的是邓小平在1974至1975年间,在中美建交谈判过程中与基辛格的多次外交交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邓小平在刚刚经历巨大政治磨难后重新走上国际舞台时所展示出来的折冲樽俎的外交风采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给基辛格留下深刻印象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渐实质性地介入并随即承担起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1974年4月,联合…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和邓小平年龄相差11岁.他们在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为中国人民做出过许多贡献,是把握历史趋势的伟人,举世瞩目.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智慧、魄力和功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他们都多次挨整,甚至撤职,几落几起,但都得到了历史选择,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他们的一生,形成了协作、继承、发展的关系.毛泽东赞誉邓小平“人才难得”,又抱怨邓小平有时不听他的话,甚至把他起用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打倒”.邓小平一直非常崇敬毛泽东,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他曾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但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对毛泽东思想做到了继承和发展.1927年8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顺着汉口沿江大道向左拐,穿过英租界进入俄租界,按照事先得知的地址,轻轻推开了汉口三教街41号的后门.毛泽东进了楼上的会议室,与会者已到了10余位,大多数都是老熟人,生疏的只有1人,当毛泽东的目光注视他  相似文献   

7.
韩洪洪 《党的文献》2005,2(4):97-101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三线建设实施过程中,他多次到西南、西北三线工程较多的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许多重大项目的决策都与他有关,许多困难是在他直接过问下解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和党中央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战略决策,使三线军工企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立波  宋凤英 《湘潮》2005,(2):12-17
在邓小平交往过的领导人和将帅、社会名流中,罗荣桓元帅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再还有邓小平。"可见邓小平和罗荣桓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邓小平和罗荣桓有着深厚的友谊,亲密交往数十年,两人相知甚深。邓小平这样评价罗荣桓:"为人朴实、诚恳和厚道,在干部中很有威信。"在罗荣桓去世后的多年里,邓小平始终怀念着这位老战友,关怀着他的家属和后人。邓小平曾三次为有关罗荣桓的图书题词,这在邓小平的一生中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9.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享年89岁。在这89年当中,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世纪伟人。叶剑英跟随孙中山、拥戴毛泽东、匡助邓小平,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孙中山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年轻有为”;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长征路上,是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一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排除巨大阻力,最终推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江泽民多次评价叶剑英,他说叶剑英“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世界 邓小平作为领袖人物,一生中接触的人数以万计。 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不爱串门,不拉关系;除了 几个极个别的老战友、老邻居,他谁家都不去。”但这并 不影响邓小平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邓小平自有他做人处世的原则,有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独特魅力。 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邓小平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这在对待他的“上级” 毛泽东问题上表现得很鲜明。 在中国历史上,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大人物”的态度,往往看他对另一个人生前身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是“鞭尸”还是始终如一,由此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号召学习海瑞精神时说,海瑞敢于进陈,不怕杀头,他被关到监牢里,但当海瑞听说嘉靖皇帝去世时,抱头大哭。这说明海瑞对嘉靖皇帝始终如一。毛泽东对海瑞这一点特别推崇,他号召学习海瑞精神。在毛泽东生前,邓小平对他十分尊敬。他关心毛泽东,尊重毛泽东,是毛泽东的优秀学生和得力部下。  相似文献   

11.
周以侠 《唯实》2002,3(10):60-63
邓小平是一位闻名中外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做人做事的一条基本原则。邓小平在他整个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中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 ,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指导建设 ,无论是观察事物还是处理问题 ,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当之无愧的、始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楷模。一、坚持说真话 ,不说假话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初期 ,邓小平在江西省委工作期间 ,因坚决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被撤职审查。当时 …  相似文献   

12.
正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两位历史人物被毛泽东多次点名批评:一位是杜修经,另一位是杨开明。杜修经,湖南慈利县人,1907年10月生,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先后担任中共铜官地委书记、华容县委书记、醴陵县委书记、湘南特委书记、安源市委秘书、湖南省委常委等  相似文献   

13.
徐海东,湖北大悟人,穷苦窑工出身。革命战争年代,历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他勇猛善战。屡立奇功,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他的家族中有66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形成了一座罕见的家族烈士陵园。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第二位。然而,这位被毛泽东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在群魔乱舞的非常年代,却再也做不到毛泽东多次对他的"静心养病,天塌不管"的嘱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英雄辈出的政党,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同名同姓的革命家。 两位江泽民。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曾8次提到江泽民的名字。其中两次指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6次指的是另一位江泽民,他是四川省江津县人,和聂荣臻元帅同村长大,与邓小平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担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两位江泽民都是在解放前入党,都是学工科的,都在苏联学习过,都曾经在机械工业战线担任过领导职务。 两位陈毅。一位是陈毅元帅。另一位陈毅是贵州遵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毛泽东见他与陈毅元帅同名同姓,建议他改名  相似文献   

15.
一、邓小平第二次复出1967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武汉同王力谈话时,对邓小平作了"高度的评价。"据《王力反思录》披露:"他(指毛泽东——引者注)说,他不同意并列地提  相似文献   

16.
天儿慧是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经学部教授。1997年4月,日本《世界》杂志发表了他的《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邓小平》一文,现简要译介如下。文章说,随着一颗巨星的陨落,邓小平先生成了一位历史人物。怎样评价邓小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问题,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阐明:其一是如何评价邓小平的个人经历问题;其二是如何理解毛泽东逝世后出现的“邓小平时代”问题。总的说来,“邓小平时代”确立之前,他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本世纪2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他的理论逐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以参加和领导革命…  相似文献   

17.
由于邓小平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带兵打仗,且办事干净练达、雷厉风行,年龄又最小,因而,毛泽东对他十分器重并寄予厚望。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在向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介绍他的同事时,第二个就是邓小平。他说: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是个难得的人才。在毛泽东的介绍中,邓小平是唯一一位没有缺点的人。  相似文献   

18.
1952年7月下旬,邓小平在部署完西南局的工作后,奉命赶赴北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职务,并主持政务院的日常工作,这是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向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推荐的。毛泽东也很了解邓小平。让邓小平来负责政务院的日常工作,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建议。所以,在接到周恩来的推荐信后,毛泽东当即批准同意。从一方“诸候”到参加中央领导工作,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8月13日,邓小平走马上任了。当天上午,周恩来首先同他详细地谈了政务院所主管的各项工作和主要任务。随后,邓小平主持召开政务院第148次政务会议。…  相似文献   

19.
1973年春天,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毛泽东感到十分满意。他多次在一些讲话和谈话中,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文武全才、不可多得,决心让邓小平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天磨 《党史文苑》2004,(11):16-21
1975年,毛泽东对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正大力推动全面整顿的邓小平产生不满,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他和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但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在他面前经常说邓小平的坏话,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最终促成毛泽东发动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直接导致了邓小平人生中的“第三落”。1975年9月同毛远新的一次谈话使毛泽东对邓小平深为不满毛远新是毛泽民的儿子。由于毛泽民是在新疆牺牲的,197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举办庆祝建区20周年活动时,特意邀请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