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提出"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但当前大学生们普遍对思政课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师如何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成为一名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百余年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丰富、最生动、最有力的宝贵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上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在资源整合、师资水平、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专业素养,充分挖掘百余年党史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采取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高校大思政“红色育人生态圈”,切实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环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校扩招和减少成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表现得越加突出.怎样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使得"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和教育对象表现出的新特点,对高职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些素质包括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5.
高校设置思政课的制度安排是维护和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与思政课教学是互为表里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提升思政课课程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价值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上存在思政课形塑国家主导思想与个人思想自决、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思政课影响潜隐与专业课绩效彰显等方面存在张力。因此,应建构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党外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担负着传播统战理论知识、培育党的新生力量的重任。但由于思政课统战理论知识覆盖范围有限以及青年师生群体变化快、专业教师缺乏、统战部门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了统战理论知识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效果。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高校青年师生的思想特点,加强统战理论知识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机制和方法,切实提高统战理论知识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自实施以来,其教学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教学都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存在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对高校思政课人才队伍构建重视不够,这成为制约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基于此,需要我们厘清高校人才队伍构建与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改革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我们提出以下主要思路和具体对策。主要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高校人文精神;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或者同步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现有模式的质量和水平上,而不是盲目追求增加新模式。具体对策: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实施"加法"和"减法"共用原则;建立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等。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化时代,微课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的可行性,探讨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微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运用策略,将有助于加强对于微课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真正发挥微课在思政课中的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创新党的思想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二是创新党的组织建设,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组织观念;三是创新党的作风建设,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其全方位和全过程,是推动其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职责使命的实践要求。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基本遵循,通过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和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构建等方式切实提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社会相对高端、拔尖的人才,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十分重要。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了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探究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保障机制,努力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积极探索和努力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蕴含抗“疫”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中;在理论建构上,形成疫情思政教育的指导性价值体系,引领后疫情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化;在实践育人中,对后疫情思政育人路径进行设计与探索,形成一套能够推广的疫情思政育人素材;使理论创新凸显法治底色,路径设计彰显政治本色,实践育人呈现时政特色。发挥疫情思政特有的育人功能价值,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防御能力,为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把党史教育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能够培根铸魂,帮助预备警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党史教育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要坚持守正不渝,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创新不止,增强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要构建鲜明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建构围绕警察意识培养的多层次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渠道分布和利用上出现失衡,思政课主渠道拥堵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不畅,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与交融,当然无法发挥校园环境"场"效应以达成思政育人最佳效果。因此构建能够统合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融通多元渠道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成为应然。而这一应然未能成为实然,根本瓶颈在于缺乏大思政育人的支持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支撑。我院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公安院校大学生首要素质,强调育警首先铸魂,在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中,从组织保证、机制保障、人才支持、内容拓展、平台支撑等方面积极探索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的支持体系,走出了一条大思政育人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人才培养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增强其法制观念等方式,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促进其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其中"和而不同"思想可引导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由传统单一的学科范式向现代多元的"思政+"的跨学科范式转变;"知行合一"思想可促成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由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倾向向现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转变;"以民为本"思想可推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上由以往"绩点为王"的趋势向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及"立德树人"转变。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课堂教学管控难度加大,教师教学空间范围扩大,教学主客体关系模糊化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微模式";要更新教学方法,重塑教师"微权威";要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学"微条件",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的理念和要求,高校应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大思政课”的视域看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应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深入挖掘和大力提炼丰富的校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的要求探讨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用丰富多样的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高校的奋进发展再创新佳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