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惊慌的雨     
他是美院的高材生,在公园里,他要完成一个人物写生,他需要一个模特。他问了几个人,却无人应。迷信的人说,把一张美丽的脸画到画布上,画得越惟妙惟肖,那个人被抽走的魂魄就越多。他想,难道这些人都是迷信的吗?直到她的出现。她坐在那里,本身就优雅得如一幅画。他的请求,她大方地同意了。"请保持这个姿势",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在画布上迅速地画了起来。天公却不作美,有些要下雨的意思。而他还没有画完,一滴雨便落到她的脸上,她却一  相似文献   

2.
来美探亲,一眨眼儿,两年出头了!刚来时,正值美国经济不景气,求职较难。女儿相宜的丈夫亨利·康是一位肖像画家,曾为著名作家海明威画过肖像。他每画一张  相似文献   

3.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4.
有一张小于"斗方"的小斗方,却是我所收藏的画中最喜欢的画之一,是20多年前一位大画家赠送给我的。如今早已配上了最好的红木镜框,端端正正挂在我的书房里。那是一幅在经  相似文献   

5.
点兵 《新青年》2007,(5):54-55
当邻居的小孩,每次看见他父亲下班回家,正在楼下停车,他就会大声对妈妈通风报信说:"老妈,老板回来了!"有次很好奇就问孩子母亲,为什么孩子叫爸爸"老板"呢?她笑了:"因为他回来老‘板’着一张  相似文献   

6.
"岁寒三友"松、竹、梅,恐怕喜欢的人居多。上小学时,有位男同学特别喜欢用碳素铅笔画竹子。有一次期中测验,他在老师发还的试卷背面画了一幅竹子。可他没想到这试卷还要收回去,于是被老师表扬几句又批评一番,大意是说画得不错,可惜画错了地方云云。老师展示给大家看的那幅画,等于给这位同学做了广告。他被班干部举荐  相似文献   

7.
无事忙杂记     
近日中国文学馆要办个展览,专门展出作家朋友之间互赠的书画作品。在下既不会书不懂画。没给人写过字画过画,也从不向人求书画。书法名家,一字值千金(听说贤亮的字就到了这个份儿),怎好张口白讨?有次和贾平凹同时在一朋友家闲聊。那位朋友早有准备。铺开纸请平凹写字。平凹为那  相似文献   

8.
除去"吃了吗?"北京人见面还爱问一句:"现在混得怎么样?"我有个朋友在机关里上班,很久没见,一次路过他单位门口,便进去看他。见了面,我问他:"现在混得怎么样?"他说:"不怎么样。"我为他惋惜道:"你呀,哪儿都挺好,就是太爱说,到今天你还没混起来,吃亏就吃亏在你那张嘴上了。"他笑着说:"你真是一语中的,与贫嘴张大民他师傅教训他时说的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2002,(10):33
周末的一个下午,一文友领来一位姓黄的私营酒店老板,说慕"名"求画,并称报酬优厚.当时,手头紧,又碍于朋友的面子,便答应了.  相似文献   

10.
火烧裳尾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在冬日里与朋友围炉取暖。这时,他已看见朋友的衣服被火烧着了,还慢腾腾地一字一顿地说:"有一件事我早就看到了,本想说吧,但又怕你性子急;假如不说吧,恐怕你的损失可就惨了。我究竟是说了对,还是不说对呢?"朋友赶忙问:"你要说什么事?"火烧着你的衣裳了。"慢性者终于将事情说了出来。那朋友赶紧提起衣服,把火扑灭。他生气地责问道:"你早就看见了火烧衣裳,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说你是急性子,果然不错。"火烧裳尾@程雯  相似文献   

11.
寻找尚古斋     
正中国的书画装裱与修复,往往被认为是工匠手艺。即便业界也难免抱有这种认知。毕竟封建社会历史漫长,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形成社会等级,通常将工匠列为另册。走进中国书画发展历史长廊,看到一件件曾经破损严重的文物级书画珍品,经过妙手修复装裱,恢复保持原汁原味的艺术面貌,从而流存后世。应了赵朴初先生名言:"书画赖有装裱助,  相似文献   

12.
冠豸 《新青年》2015,(1):52-53
我想,他最需要的一定是《朋友》,就像歌里唱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忘忧草,忘了就好,梦里知多少,某天涯海角,某个小岛,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次拥抱……"简安南伫立在窗前,深情吟唱,他根本没有注意到已经站在身后的我。"什么歌?唱得真好听。"我由衷地赞叹。晚自习前,我早早来到教室,没想到简安南比我早来了,更没想到,我听见了不爱说话的简安南在唱歌。我说的是真话,简安南却脸  相似文献   

13.
正七月的最后一天,忽闻漫画家缪印堂先生突发肾衰逝世,我惊愕呆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几天老朋友还打来电话谈及水墨小品,怎么说走就走了?我们相识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老缪在中国文联《漫画》编辑部还不到30岁,正是玩命出"活"的好时候,他画的封面《降龙》精彩夺目驰名中外。除了画漫画他还画童话插图、科普画页甚至杂志刊头。从他的画作不难看出师出  相似文献   

14.
我们院子里的郭大章,11岁上私塾,14岁"跑反"(鬼子进村),24岁流浪南京,25岁解放. 解放了,人才香了,郭先生字写得好,画画得好,应该转运了,可他没有.画得好就多画,写得好就多写,倒也热闹几年,可他不理会,还有个成语叫"因'福'得'祸'",33岁做了"右派".  相似文献   

15.
团团画画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团团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团团2岁半时,他妈妈给他买回一个写字板。那板有专用的笔和板擦,不管画上、写上什么,只要从这头往那头一拉,便一切全无,就像什么都没沾过的一样。一次,团团妈妈用一些抽象的词汇告诉团团用画表示出来,团团还真的有点感觉。比如,他妈妈说画个春天,团团就画出几条线,并且解释说:柳条。他妈妈说夏天,团团就画出一个大圆圈,圆圈周围再点上一些  相似文献   

16.
才华     
一电影屏幕上,他在地下通道角落给路人画像。行人来来往往,牵手的情侣或打扮俏丽独自搜街的女子。偶尔会有人蹲下身问一张多少钱,十五块钱,然后起身离去。一个漂亮的女生拉着男生的手说,我画一张吧。男人蹲下讨价还价,十二块钱。少女在矮凳上坐了几分钟,通道空气闷热。她起身,欲放弃。他说,你们去逛逛,十五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去美国探亲访友,应邀到一个北京的"发小"家做客(发小在北京话里是指儿时一起长大的朋友)。"发小"在美国定居多年,如今已经退休,也许是一辈子忙碌惯了,无缘享受清福,再加上喜欢孩子,所以他就找了份开校车的工作。我们的话题自然就渐渐转到了美国的校车上。我问他在美国是不是把旧公共汽车涂成黄色,再在侧面加上一个大大的’停’字就可以做校车了?听完我的问题,他一脸的茫然,似乎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他转而问我  相似文献   

18.
那年春天,我去山里写生,租住在一个叫九里沟的小村庄。九里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村子背依苍茫的青山,村前一条清浅的小河绕村而过,不远处,京广线列车时而呼啸着穿过大山,奔向远方。很快,我就和这里的人们熟悉了。闲下来的时候,村里人常央我为他们画肖像。每画完一幅,那被画的人就宝贝似地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啧啧称叹,一副珍爱和欣喜的表情。结果半个月不到,小村里除了茂德老人,全被我画了一遍。茂德老人住在我隔壁,他说他有青光眼,眼神不好,即使画好了,他也看不清自  相似文献   

19.
孙文华 《新青年》2006,(5):34-35
那时,朋友正在读高中,和两个学画的同学租住在一起,过着缺粮少菜有志而贫穷的生活。一天,他们又弹尽粮绝,实在太想吃炒菜了,于是,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把放在窗台上的两只已经快风干了的用来画静物的苹果炒了。朋友的室友把皱巴巴的苹果洗净,切成细细的丁,然后像炒土豆、炒萝卜一样放了油、盐——还未出锅就已香气四溢,他们的口水全被勾了出来。结果,朋友说那是他记忆里最美味的东西了!那天,他们吃完苹果就像醉了一般,饿着肚子大谈理想。当然,不外乎是几人都如愿考上了美术院校,然后怎么怎么样。后来,只有朋友一个人通过了高考美术专业的考试。…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2004,(2)
国画大师黄永玉刚来北京时,带着饱经沧桑的心灵和撼人魂魄的画作,住在京新巷“芥末”故居。这是一间搁置了许多年头的房子,四壁连一扇窗户都没有,一走进去就有种压抑的憋闷感。然而,黄永玉并没有厌弃这间小屋。他笑哈哈地拿出一张洁白的画纸贴在墙上,然后信手在上面画了一扇窗户,画得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