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凡强 《党政论坛》2012,(19):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付高生 《求知》2023,(4):28-3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就是迈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建立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梦想而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资为本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3.
孟凡强 《党政论坛》2012,(10):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世界性的客观存在,在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图景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式,也有别于苏联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是一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契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道路的神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逆转了社会主义的境遇,开启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境界;回应了全球发展的难题,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要着重协调好伟大革命与自我革命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社会发展与人民主体相统一、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是近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近10年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目的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个问题又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走“全盘西化”的、附庸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方式,现实地、反复地提到人们面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马克思语,转引自《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第6页)。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为指导,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问题置于世界历史运动中加以考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出自己的粗浅证明。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表现为世界性场域、全局性意义与整体性战略的有机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场域内,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符合世界生态文明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采取整体性行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培育现代化生态治理理念,在国家治理框架下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制度体系,提升现代化生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今天,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再次引起世界关注。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无可厚非地可以称作“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就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寻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在一次次选择、一次次比较中,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和民族复兴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不是泛指“中国的道路”,不是泛泛地谈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是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实质在于探索后发国家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即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的深层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学说、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运用和体现.它的意义在于,一是突破现代化只能走西方化或美国化道路的偏狭之见,破除了现代化只能移植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模式的思想障碍,彰显了不同于西方的多样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结合本国实际实现现代化的样本;二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现实可能性,这种复兴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寻求世界霸权;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有力驳斥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1.
吴晓明 《理论视野》2013,(10):14-16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创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一方面是现实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是思想理论的创新。就两者的关系而言,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实践基础。为了从客观方面阐说主题,需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实践基础——“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2.
奚建武 《党政论坛》2009,(17):47-49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把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列为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并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之一,昭示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新的历史起点。围绕中国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和艰苦的探索,主要成果表现为: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规律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本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及其规律的探索试图作一简要阐述。 一、邓小平理论开创性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领导全党总结历史经验,进行拨乱反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后在前进中遇到的困惑,归根到底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用宏观战略眼光观察世界变化,思考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大思路。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任何问题的思考,都是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加强对邓小平战略思维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是一个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不断蜕变的历史时期,仁人志士渐渐从各个方面认识到,在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不得不学习西方。然而可贵的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也同样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及责任。然而中国自身的历史脉络意味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军绅政权、国民党等政治势力虽曾致力于现代化,但只有重建崩坏的中国乡村基层政治秩序,才能建立一个有能力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政治机器,而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领导体制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也是决定国家治理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当代中国政党领导体制是在长期革命的历史中形成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近代中国面临的生存危机和权威危机,实现了政治权威的创造性重建。中国政党领导体制以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制度基础,由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领导权,在领导原则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领导结构上确立了党、政、军、群、法之间的结构体系,在领导权运行机制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在领导方法上实行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党领导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领导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中国政党领导体制不是所谓的威权体制,那些将其界定为威权体制的观点都未能准确地、科学地描述和分析中国的领导体制。通过政党领导体制,中国实现了从近代"中国之乱"到当代"中国之治"的转变,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了人权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五十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转折和历史丰碑。它给中国最深刻的历史影响是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次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也是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现代化建设上 ,开启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理论上系统地解决了一系列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1 中国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社会现代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任务,必然在于追随世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为迎接全球化时代递出了一份答卷。正是在转移到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后,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形势时,有着从容的精神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立场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景如何,将是全球化语境下,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经济改革能做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决定科学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政治改革。这是因为,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也表现为政治的进步,政治进步就是不断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近代以来主要体现为人的基本权利的确立和实现,这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民主是避免发展中权力异化从而使政府成为好政府,使发展最终有利于人民的基本保证。民主化语境下人的集体的理性反思,才能澄清到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及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有利于人类的,从而使科学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