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鹰 《瞭望》2002,(19)
4月16日,北京市第二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正式启动,经过系统培训的400余名调查员陆续进入4000户居民家中调查。问卷按照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内容包括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对科技的态度和对国家科技政策的理解程度等。据悉,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科协已对国内的公众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培养科学素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科普是提升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大军,夯实"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都少不了优秀的科普作品。科普图书是科普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在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旨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普教育可以将科学素养内化为学习习惯,从而优化学风。这是以人为本促学风的重要手段,也是内涵式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思路。开展科普教育的策略可以从提高科普教育的认识水平、完善科普教育的保障制度、打造科普教育品牌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1)
电视媒介是我国公众接收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科普的重要阵地,在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决定媒体生存的压力下,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自身的科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于电视与网络媒介融合的环境背景,利用媒体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问题,对电视科普栏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科学素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已经有15年时间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调查研究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测量指标本土化研究不够,调查研究主体单一,调查研究密度过大等。因此,完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需要端正对调查研究意义的认识,加强测量指标的本土化研究,增加调查研究的主体范围,调节调查研究的密度等。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基于从公众视角出发的需要和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日显重要。当务之急,是在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有效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和不足,进而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17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致辞。王沪宁表示,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本次大会的重要意义,高度评价增强公众科学素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事  相似文献   

8.
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广度、深度和效率。究其原因,公众科学素养是培植良好政策参与意识的基础,直接决定公民政策参与能力的高低并有助于利益驱动机制作用的发挥。面对这种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其因果关系的不明确性以及诸多的限制因素,又要谋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余强 《民主》2023,(4):10-11
<正>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于适宜的创新文化氛围,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当今世界科技强国,无一不是科普大国。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2.93%,与美国1995年(12%)的水平持平,低于欧盟2005年(13.8%)的水平;我国科普工作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营造科学理性文明的社会氛围方面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养不仅是公众对科学应具备的基本涵养,更是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广度、深度和效率。公众科学素养是培养政策参与意识的基础,决定了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和利益驱动机制作用的发挥。我们既要看到其因果关系的不明确性以及诸多的限制因素,又要寻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更新科普观念,确立"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与公众对话"的新的科学传播概念,是提升中国科普的现实需要。大众媒体依然是科学传播的主渠道,需要强化"把关人"机制、建立话语转换机制、强化效果反馈机制以及科学界与大众媒体互动合作机制。要建构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正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9月17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  相似文献   

13.
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素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之一。湖南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科技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素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强化科技意识,培养选拔科技型领导干部,拓宽科普渠道,健全科普法制,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科技素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3)
三次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与技术逐渐呈现一体化的趋势。科普作为向社会普及科技的重要手段,是典型的科技与社会需要探讨的课题,是一项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科普进展面临着许多绊脚石。无论是科普的主体、客体、介体,还是科普的内容,都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应急科普是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处置等方面的应急管理领域科学知识、技能,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普及,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的工作。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效提升公众应急科学素质与应急避险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广大人民的应急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目前仍存在应急科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应急科普,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系统地阅读了隋国庆同志编著的《21世纪科教兴国科普文丛》。这部近70余万字的科普丛书分为科普小说、科学小品、科学家的故事、科坛百话、科苑采珠、科学游戏、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发明故事、科学生活大观等10个分册,这是隋国庆同志多年从事科普创作的辛勤结晶。这套丛书涉及面广、科学知识系统丰富,是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一部优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普事业得到了蓬勃快速的发展,新建的科技馆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科技馆近300座,越来越多的崭新的数字化科普展馆呈现给民众.为此,我们注意到随着科普展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参与性、趣味性更强的儿童娱乐项目已经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科技展馆专门设立少儿(儿童)科技乐园.使少儿(儿童)科普更加广泛,经调研从实际运营的情况来看,少儿(儿童)科技乐园往往是人员活动最密集的区域,已悄然成为科普活动的热门展区,也是科技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是一种更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对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的传播及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媒体不仅是公民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来源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成为现代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在对公民科学素养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新媒体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推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鼓励科学家或专业学者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科学信息资源建设中来,是发挥新媒体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积极作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而公众与不同社会主体往往对科技风险的认知程度和结果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公众与科技专家的认知差异、公众与"专家-企业"共同体的认知差异、公众与政府的认知差异。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科学技术的不同相关主体在科技风险认知中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利益目标。厘清认知差异及其成因有利于构建科技风险认知差异规避机制,以促进科技战略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科普,得到政府的科普经费有限,来自社会的捐助与赞助也寥寥无几;能不能用市场机制运作科普活动,将科普当作产业来经营? 自“科教兴国”被确定为基本 国策,人们在把热切的目光 直接投向科学技术本身的同时,也开始以更大的热情寄望于科普。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在科学技术如此深地影响人类命运的今天,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政府和工商界领导人不能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不重视发展科技,如果青少年失去对科技的兴趣,失去投身科技职业的热情,如果广大劳动者缺乏科技素养,不能胜任高技能工作,如果国民因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