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被毛泽东誉为"意志坚如钢,度量大如海"的朱德,他不仅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宽厚质朴的形象。朱德习惯称自己是"广大群众的代表"。他认为,既然代表群众,就首先要成为群众的一员,和群众心连心。不管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朱德始终不忘初心,从不摆架子搞特殊,和蔼可亲,平等待人。"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席间笑  相似文献   

2.
<正>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的那场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和命运的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朱德始终处于最前沿,力挽狂澜,居功至伟。从《朱德谈红二方面军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前后的经过情况纪要》(1960年11月9日,以下简称《纪要》)披露的一些史实看,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这段时间里,朱德与张国焘面对面的斗争,以红  相似文献   

3.
尹家民 《湘潮》2014,(5):12-16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不仅战功显赫,声名远扬,由此还与史沫特莱、史迪威等国际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朱德不顾近70岁的高龄,还曾有过频繁的外事活动,最长的一次出访竟长达110多天。翻看共和国历史,恐怕还没有哪位领袖也有过如此纪录。为史沫特莱题写墓碑在延安时期,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接触了比别人更多的国际友人。"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朱德给这些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许多人与朱德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我们在纪念7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在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杜学峰 《广东党史》2011,(10):29-29
毛泽东对十位开国元帅的点评,眼光非常独到,赞誉也很特别:称朱德是“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朱老总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忠厚绵长,毛泽东对他赞誉有加。称彭德怀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老总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是勇夫和猛将。称林彪是“这个娃娃堪当大任”。朱毛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看见一个娃娃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  相似文献   

6.
朱德家风     
梦菲 《党史文汇》2018,(5):16-22
正朱德以信念坚定、忠诚坚毅、无私无畏等著称于世,被毛泽东誉为"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建立奇勋,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努力树立和营造良好的家风。在教育子女中特别强调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标,坚决不能搞特权。他常说:"躺在老一辈的功劳薄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他的优良家教观集中体现在:不搞特殊、一心为公、清正廉洁、勤俭朴素及培  相似文献   

7.
正朱德一生谦逊,待人彬彬有礼。他宽厚仁慈的性格,早在井冈山时期便为人所知。长征时期,张国焘和追随者们不断给朱德施加压力,甚至骂朱德是"老糊涂""老顽固"。朱德从不发火,等对方骂完后,不慌不忙地和他们分析当前形势,讲道理。那些一时不明真相甚至骂过他的人也被朱德所感动。毛泽东后来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然而,慈眉善目的朱德也会有金刚之怒,他用发怒震慑了他人,维护了党的纪律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地开展党内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是关系到一个党是否成熟,能否团结、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在其走向“成熟”的民主革命时期,曾先后出现过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连续三次“左”倾机会主义以及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虽然全党有不少同志奋起与其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但是始终没能找到一条积极有效的克服党内错误倾向的正确方针。一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党开始走向成熟,并在同张国焘等人的错误路  相似文献   

9.
《党史天地》2009,(6):94-94
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李先念受徐向前的命令,率部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实现懋功会师:亲自指挥包座之战,为红军打开北上通道;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反对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率领第二次北上先遣军过草地.激战腊子口,为红二、四方面军开辟通道……经历了极其艰难而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任弼时力促三军大会师杨瑞广曾任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坚持原则,坚持团结,与朱德等一起,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力促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了三支主力红军大会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张国焘逃跑时连个警卫员也带不走。”这个“带不走”的警卫员如今仍然健在,他就是后来曾担任过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海同志。1933年就参加红军的张海,今年已整整83岁。谈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面色红润、嗓音洪亮、精神矍铄的张老仍不失当年的机敏和干练。1935年10月,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领红4方面军和原红1方面军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南下,另立“中央”,并通令撤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工作。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遭到党中央的批判,1937年3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大度雅量,作为为人处事的美德,成大事者的秘诀,为历代圣贤名哲所推崇。自古素有“敏而好学,雅量豁然”的人生格言。朱德同志生前告诫我们:“一个革命者应当度量大如海。”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确有部分领导缺乏这种品格,诸如同志关系紧  相似文献   

13.
<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两个关键。长征亲历者、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在回忆录中写道:"整个长征,我觉得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上面说的遵义会议,另一个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正确地开展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的斗争。没有这场斗争的胜利,就没有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以后我们党在西安事变时就起不了那么大的政治作用,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也  相似文献   

14.
《党的文献》2001,(6):14-18,45
整个长征 ,我觉得有两个关键 :一个是遵义会议 ,另一个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正确地开展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的斗争。没有这场斗争的胜利 ,就没有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 ,以后我们党在西安事变时就起不了那么大的政治作用 ,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也不可能很快就打开那么大的局面。四渡赤水前后遵义会议前 ,蒋介石的“中央军”还没有赶到黔北。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在遵义附近休息了将近半个月 ,部队进行了整编。遵义会议后 ,“中央军”薛岳率领的周浑元和吴奇伟两个纵队 ,还有川军、黔军和滇军先后集中到川黔边地区 ,我们要迅速跳出敌军的包…  相似文献   

15.
正80年前,在红军长征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危机。在这关系党和红军前途与命运的历史关头,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与朱德等一道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迫使张率部与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为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红二、六军团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双方争取的重要力量1934年8月,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  相似文献   

16.
被邓小平誉为"革命元老"的杨尚昆同志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长征初期,他和彭德怀一起指挥红三军团英勇奋战,保障了中央纵队的安全转移,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遵义会议上,杨尚昆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领导;遵义会议后,杨尚昆和彭德怀一道指挥红军为成功跳出敌军的包围圈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他拒绝张国焘的收买,接受毛泽东交待的特殊任务,做团结工作,关键时候率部随中央北上,为彻底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阴谋活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红军长征中,诸多高级将领英勇善战,功不可没。李先念对顺利地实现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打开红军北上通道,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红军长征中,诸多高级将领英勇善战,功不可没.李先念对顺利地实现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打开红军北上通道,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一封电报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 )》收入了《朱德、张国焘、彭德怀提出作战部署致中央军委及二、四方面军电》 ( 1 936年 1 0月 2 5日 1 6时 )。这份电报是张国焘盗用了朱德、彭德怀的名义发出的。张国焘打着“宁夏战役”的幌子 ,兜售其逃跑主义路线 ,对抗中央“击破南敌”的正确决策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先锋队》2002,(8)
长期以来,在涉及西路军问题的有关书刊中,均把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说成是执行张国焘的逃跑主义路线,把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遭遇的惨败说成是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的《陈云年谱》中的有关记载看,陈云对西路军长期背着“张国焘路线”的黑锅,心情十分沉重。为了把西路军问题搞清楚,为西路军摘掉“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帽子,陈云和李先念等老同志20世纪80年代初期做了很多工作,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1983年初,李先念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和陈云的建议写成的《关于西路军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