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洋 《东北亚论坛》2021,30(3):95-110
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亚洲安全观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安全理念创新,可以成为解决东北亚安全难题、构建东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理念.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风险以传统安全威胁为主,而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亚洲安全观所倡导的新安全理念有助于帮助该地区国家超越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认知,进而维护这一地区的长期和平,构筑地区命运共同体.作为这一理念的提出者,中国也需要充分承担地区大国责任,在情感塑造、地区制度构建和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作出自身贡献.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全球治理议程在国际社会兴起.然而,全球治理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之间的密切关联,对其性质和目标理解上的偏差,合作架构的困难,也导致既往的全球治理走向碎片化,降低权力结构的作用,忽视国家尤其是大国合作的基础性作用.有效的全球治理仍有赖于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有赖于大国、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行为体等不同行为体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国际反海盗行动为全球治理的有效合作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3.
对外经贸摩擦贯穿于新兴国家融入国际体系的始终.贸易摩擦的轨迹都呈现出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汇率,再从汇率进入国家治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共性.任何贸易摩擦的缓和或逐步解决,实际上都是对各自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国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日美摩擦还是中关摩擦都证明:虽然美国在贸易摩擦的处理过程中会一时占上风,取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是,来源于美国的外部压力往往能化为新兴大国推进国内改革的动力.对外贸易摩擦往往起着引导和推动新兴大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之中,应对经贸摩擦的主体和主要推动力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培育出一大批能充当国家"经济脊梁"的企业是中国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4.
南非是目前非洲唯一的新兴大国.自20世纪末以来,南非外交日趋活跃.南非以非洲复兴为己任,发挥该国维护南部非洲地区安全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南南合作,重视发展南北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现出南非外交战略的重点.正是姆贝基大力倡导的"非洲复兴"思想成为他当政时期南非外交战略选择的思想源泉.从总体看,姆贝基时期南非外交呈现出3个特点:毫不掩饰地追求大国地位;在外交领域强调民主、人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敢于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  相似文献   

5.
毕世鸿 《国际安全研究》2013,(2):58-73,156,157
湄公河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使得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利益角逐的战场。近年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欧盟等区域外大国和地区组织对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的积极参与,使得大国利益在该地区交汇重叠,相互竞争、博弈的局面在该地区激烈上演,呈现出合作"机制拥堵"的局面。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湄公河地区的现实需求,不仅保障力度不够,且各机制之间彼此牵制,反而妨碍了该地区开展更加深入的开发合作,这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并非幸事。如何协调各大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利益与重大关切,真正考虑湄公河国家的利益诉求,并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维护该地区的持久和平,促进本地区繁荣,成为中国深化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可加强与区域外大国的战略对话和协调,以政治互信促安全合作,以安全合作促地区稳定,从而减轻区域外大国的掣肘。同时,中国也要站在更高和长远的立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目标,避免对抗,坚持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6.
构建海湾新安全体系——由内贾德访问伊拉克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东和海湾的地区大国,两伊接触蕴含着有关安全主体在关键利益上的角逐,意味着海湾安全格局出现新因素.从传统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三角制衡到伊拉克战争后的四方角逐,海湾安全建构中的大国因素一直起主导作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试图建立新伊拉克以取代萨达姆政权努力的失败,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构建中从幕后走向前台.当前,海湾显现的竞争与妥协并存的安全格局已将构建海湾安全体系的主要因素摆上了台面.但要建立这种安全体系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其中包括美国和伊朗关系、伊拉克重建及相关稳定问题、地区信任问题,以及美国未来对中东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蒙古与大国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蒙古与大国的关系日趋活跃。在蒙古与大国的关系中,美、日对蒙关系热络、俄蒙关系修复、中蒙经济关系加强是最受关注的动向。蒙与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国际形势的剧变;大国重塑亚太安全结构的战略需要;蒙古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蒙古自身改革的需要。这种变化的影响及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塑造,乃至中国国家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外交需要向"大国外交"转变,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中国的大国外交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特点,已经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和风格。东亚地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区域,中国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表现出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意愿;在推动地区合作上,突破"霸权稳定"的机制创设逻辑,以"平等包容"的治理理念倡导地区合作机制建设;以"和合"文化传统为基础,强调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地区秩序构想。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论坛     
《东北亚论坛》2021,(1):F0003-F0003
2021年选题参考1.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2.重大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3.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转型研究;4.世界大国的亚太战略与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研究;5.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地区安全局势研究;6.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7.东亚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动向与前景研究;8.后疫情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研究;9.东北亚区域人文交流合作研究;10.东北亚国家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11.全球及东北亚重大热点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论坛》2020,(4):129-129
2020年选题参考1.中国大国外交战略与周边外交研究;2.重大全球性问题及全球治理研究;3.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转型研究;4.区域一体化前景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5.世界大国的亚太战略研究;6.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地区安全研究;7.东北亚国家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8.东北亚热点问题研究;9.东北亚地区人文合作与交流研究;10.海洋权益、国际争端与安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东北亚大国关系》内容概要 《东北亚大国关系》一书的作者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终身教授,美国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成员,美国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的创始者、第一任主席。他的研究集中于中国、日本、政府治理及日本对华政策,共发表文章500多篇,出版著作38部。除了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贡献奖外,斯氏还获得中国、日本、韩国、蒙古等亚洲各国的学术嘉奖。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动因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于错综复杂因素的交织,东北亚的安全两难一直是该地区国家寻求密切合作的最大障碍.并非区域内国家的美国却在东北亚安全关系中扮演主角,然而它深刻介入东北亚安全事务的结果是使地区安全困境愈益显现.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矛盾角色自有其复杂的内在动因,即通过轴心-辐条的安全格局把美国霸权利益凌驾于东北亚地区安全之上.东北亚畸形的安全态势对地区一体化进程及其安全构建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13,(1):79-90,129
"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1]而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2]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面对东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新的地区安全环境,对于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新政党来说,其采取的各项政策在战略层面上只能是原自民党政府的继承和延续,不会因新政党上台执政而发生战略性"急变"。2011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形势因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摩擦加深以及日俄在解决领土问题上的新纠纷等等,而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民主党政府的东北亚安全政策面临着新难题和新挑战,也逼迫其在安全政策上作出新调整。但这些调整仅仅是根据新形势变化作出的政策对应,多属于"策略"层面。野田首相其人、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圆滑,为日本走出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局"多少会增加一些新变量。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东北亚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有一个因素十分关键,那就是发生在中日间的力量转移。历史和东北亚地缘结构均证明:作为地区主体板块,中国的强大是东北亚地区稳定的核心要素,东北亚力量中心向中国转移有助于促进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形成。但是,随着中日力量转移进入持平期,中日安全关系也将更加敏感、更加复杂,变数加大。中国必须充分把握这一趋势,塑造强国心态,构建新的身份认同,更加主动地推动地区安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在朝鲜问题上,既有着无核化与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的共同利益,也在朝鲜意识形态、无核化的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着冲突性利益。利用SWOT模型比较中美两国的对朝政策,可以明晰两国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遇与挑战。如果中美两国只注重自身优势与机遇,即中国强调和平稳定的重要性,美国强调无核化的迫切性,将增大两国政策的竞争性,不利于合作的展开。中美两国对朝政策竞争的根源在于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中国意图维持地缘安全的缓冲区与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美国则希望以此牵制新兴大国。美国遏制地区大国的企图和对朝鲜安全关切的忽视是中美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中美两国能够正视两国间的冲突性利益,降低获得对方支持的心理预期,将会有效防止地区局势和双边关系的波动。针对不稳定的朝鲜半岛局势,中美之间应加强安全对话,构建地区危机管理机制,避免因朝鲜半岛问题发生恶性竞争和诱发正面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东亚秩序转型是冷战后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在回顾既有争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局部等级视角切入,分析东亚安全秩序的性质及其转型动力。局部等级体系由体系唯一超级大国领导的地区安全等级与区域内自助国家共同构成。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局部等级体系特征,并在中国持续崛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战略对冲为主要行为模式的安全秩序。尽管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对抗性不断增强,但是在局部等级体系下中国坚持战略对冲不但可以有效缓解自身面临的崛起困境,而且有助于防止中美陷入美苏冷战式的集团对抗,以战略对冲为核心特征的东亚安全秩序也将因此得以延续。这些发现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地区安全秩序和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中美两国更为有效地管控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东北亚政治安全环境的变化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04,13(1):32-36
中、美、俄、日 4大国战略关系的互动变化 ,决定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走势。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是美日同中国之间政治上的“遏制”与“反遏制”、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与“反渗透”以及亚太地区未来主导权之争。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 ,只有纳入到该地区主要矛盾的框架下去分析 ,才能看清其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探讨1968—1972年间的中越关系。这段时期正是东亚国际冷战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复杂的大背景下,中越关系不能不深受影响。由于中越两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不对称性及关注点的差异,中越“同志加兄弟”关系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至1972年初。当中美关系实现突破性改善时,中越关系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两国对立已基本上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朝核问题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自从朝核问题出现以来,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核问题已然成为东北亚安全的焦点与核心。基于东北亚的区域特点和安全形势,朝核问题的地区解决方式应该是比较稳妥、长远、符合现实的,同时需要地区内主要大国的推动以及双边与多边机制的结合,重要的是在区域的核心点上将朝鲜纳入国际社会的发展轨道。然后,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去探索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浅析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东北亚区域的合作也随之发展。东北亚地区曾是冷战的前沿地区,目前又因其聚集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而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在这一国际经济、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上,俄罗斯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俄罗斯非常重视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联系,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较完整的地区性战略,正是以这一战略为基础,俄罗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东北亚地区展开了积极的攻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