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物质资料。要获得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对自然的干预过程。人类干预自然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正面效应,又叫积极效应;一是负面效应,即消极效应。人类干预自然的正面效应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类干预自然的负面效应是指人类在干预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自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人类干预自然的负…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以空间集中形式开垦自然以便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载体,城市化就是人类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但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伴随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压力等问题,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城市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为基础,所以城市土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合理形态,它既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近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扬弃,又是对自然中心主义合理因子的吸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是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物。本文简要介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主要形态、实质内涵、遵循的原则,以及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观基础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4,(7)
<正>电影理论提出,要透过符旨的解读,展现文化符码中的符征主体。蒙古族题材电影通过对草原、骏马、英雄、母亲等标志性生态符号的塑造,围绕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人和动物的平等对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这四个维度,表达了蒙古族在草原文化形态下以善待自然、尊重规律、注重和谐、崇尚自由为核心内涵的独特生态文化思想。一、"草原"符码与草原文化的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产品     
《探索》2014,(3)
生态产品分为两类,一是纯自然要素构成的,二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后形成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二类生态产品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具有产品的特性。从需求角度分析,优质的生态产品为人类正常生活必不可少,但大部分产品具有地域性、难以计量分割和无形化等特性,不可能与一般的物质商品那样进行市场买卖。生态产品与人类的基本价值关系是对特殊的关系,人类必须尊重生态自然规律的要求,来维系和平衡这对关系。当前要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地选择生态产品生产的路径,全面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确定国家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红线,通过深化改革使生态建设获得红利。  相似文献   

6.
孙文营 《探索》2007,44(2):184-187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革新为基础,以唯物史观来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标志着人类正在迈向新的生产时代。社会生产时代与社会经济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生产时代的深化必然推动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以唯物史观来预测循环经济发展未来,其前景必将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7.
何谓知识《现代汉语辞典》中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辞海》中说:“知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关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知识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对自然改造和生产活动的认  相似文献   

8.
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轨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不同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可将已知的人类文明分成四种形态:人类敬畏自然的原始渔猎文明;人类初步开发自然的农业文明;人类主导自然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梳理四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新材料技术1、什么是材料材料科学中所称的材料,是指人类用来制作有用物件的物质;是从原料中取得的生产产品的原始物料,包括人类从动物、植物或矿物等原料上直接取得和/或通过加工转化出来的所有物质。材料不仅是劳动的对象,问时,又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人类物质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者:马庆泉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本:965×1270毫米1/32字数:149千字内容概要该书是经济学教授马庆泉将近十年来对知识经济价值理论、资本理论、社会微观经济制度结构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以作者与马克思对话这种别具一格的体裁和风格,进行了阐述。该书的基本观点是:创造知识产品的劳动,其价值贡献不以其中直接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衡量,而等于该知识产品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应用所能够解放的社会劳动量,即等于在该知识产品产生之前,社会在生产某种物质产品时所花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减去该知识产品产生后生产同种同质同量产品…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交往大致经历了三个形态:自然性形态是最初的形态,那时的人类社会还处在童年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世代被拴在一块狭小的土地上,于是同部落同村庄的人们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08,(12):39-39
省民建部分委员反映:东北虎的保护是一个相对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它主要包括其食物的有蹄类动物的缧护、栖息地的保护、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东北虎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东北虎,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创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以来,人类把自己的血汗和希翼播进了土地,在土地上收割着希望,在土地上生衍繁殖,生生不息。土地作为哺育人类的一种主要手段,充当着人类母亲的角色,人类对土地的亲情,顺着历史的长河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并且结成越来越浓郁的情结,化解不开。这个主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已屡见不鲜,但真正写出发自人类本体对土地的深深依附和眷念,具有血肉割舍不开亲情的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少鸿近期面世的长篇小说《梦土》,不失为其中一篇力作。一、土地亲情浸透于农民家族史诗《梦土》是一部农民家族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说确切一些,…  相似文献   

15.
舒玲 《学习月刊》2009,(22):24-25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内含传统自然观的危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认识,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的本源、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看法。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依次为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的人生价值观。人是社会存在之物,“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7页)这是社会生产决定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同上),也就是,人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之中,也只有在这个大集体之中人类才能够生存、繁衍。同时,人才成长的实践也表明:任何人都是先从社会中吸取知识和力量,享受他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此基础上才逐渐获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可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董长瑞级差地租是由于使用较好土地所得到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产生原因是土地经营的垄断,而土地的有限性则是这种垄断的前提。由于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的肥沃程...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犯罪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活动),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内外因,无不与经济形态诸元素有关。本文对经济犯罪产生的内因的分析,和一些经济学者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一样,是以人类的欲望为起点的。人类为了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通过各种行为和方式(包括生产经营等劳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  相似文献   

20.
梁衡 《当代贵州》2013,(20):64-64
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但是,自从人类走出森林,进化为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就开始了对森林的利用、掠夺和破坏。而当这个"家"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不能再遮蔽风雨时,才大吃一惊,又回过头保护树木,重建生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像无知的孩子,森林像慈祥的母亲。其实,人类除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外,还进行着政治、文化方面的活动。森林、树木也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有记忆的生物只有树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