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逝世于美国檀香山,走完了他漫长而传奇的一生。他的大半生岁月在囚禁中度过,但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被埋没,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功绩,已经彪炳史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给予张学良高度评价,盛赞他是民族英雄。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赴美探亲,开国上将,曾担任过国家铁道部部长、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将军在美国纽约秘密会晤了张学良。  相似文献   

2.
2001年10月17日华商报得悉张学良将军病逝的消息后,西北大学王耀东教授备感悲痛。他和张学良是同乡,比张学良大一岁。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耀东就曾三见少帅。  相似文献   

3.
<正>张学良由于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不抵抗政策,备受国人苛责。热河沦陷后,张学良引咎辞职。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与夫人于2至、女秘书赵四小姐等人悄然南下上海。得知张学良一行将抵沪,杜月笙便把福煦路181号已关闭的赌场装饰一新,请张学良入住。杜月笙和张学良并无深交,现在见张学良处在倒霉的时候,觉得正是结交的好机会。这个时候拉他一把,他将来是不会忘记的。然而不久后,福煦路的大门口出现了一颗炸弹,炸弹的引信被拆除了,不会爆炸。和炸弹在一起的,还有一封信,信上说:"请张学良这个卖国贼即日离开上海,否则,第二颗炸弹送来,定叫他粉身碎骨。"炸弹和信,被杜月笙派的保镖  相似文献   

4.
争取变节分子为党工作发生在1934年的泄露军情通红军案曾轰动一时,蒋介石不顾张学良求情,下令处死红军特工潘东周。潘东周究竟受谁委派潜伏在张学良身边,一直是历史之谜。直至于行前他  相似文献   

5.
由张学良先生亲自题写的“东北大学”校牌,今年4月22日正式挂在东北工学院门口。至此,创建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在70年后又恢复了校名。张学良先生不仅欣然同意出任该校的名誉校长和名誉董事长,还专门派私人代表、原东北大学代理校长宁恩承出席了庆典活动。“东大”的变迁2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帝国主义更是长期觊觎东北。当时张学良先生力主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救国救民。他的父亲张作霖,为了壮大实力,东山再起,决定采纳多方建议,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先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尤其是他的人格。张学良的人格,主要表现在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泊荣利等几个方面,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一、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张学良的政治生命面对的是国家内讧外侮社会激烈动荡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有不同的版本,其相较于档案资料的生动性而为我们勾勒出了张学良的鲜活形象.实质上这既是张的形象也是张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这样的形象.这种性格使得张学良往往能够做出惊人之举,并由此决定了他的悲情命运.被幽禁后的张学良尽管不得自由但仍因与国民党高层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保存了他生命的延续.宋氏兄妹尽管未能保证张学良恢复自由,但是他们仍对张学良处处维护,不忘旧情,雪中送炭,使张学良及其家庭度过了不少难关.孔祥熙也对张关怀有加,除常通信以慰张学良的孤寂之外,也为张家排忧解难.而作为西安事变中“受害方”的蒋介石则对张怀着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宽严相济,在生活上对张关照有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张学良的交友有道,实为保命之方.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5,(6)
张学良,字汉卿,号逸安。一九○一年六月三日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他出生时,正逢其父张作霖头一回打了个胜仗,故给他取乳名叫「双喜」(见《张学良在台湾》一书中的《张学良谈张学良》一节)。张学良十九岁就读于东北讲武堂,四科考试全获第一,可见他自幼才思聪敏,颖悟过人。他二十岁便当上了陆军少将。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他的父亲张作霖同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作战失败后,在退回东北的路上,乘火车经过皇姑屯(今属沈阳)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死。一九二九年一月张学良接  相似文献   

9.
蒋伟涛 《北京观察》2015,(10):70-75
<正>对于张学良来说,无论日军是否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他如果听命于蒋介石的指示来说,都会执行不抵抗的政策,东北三省的沦陷不因张学良在不在东北而改变。北平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来说不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北平却见证了张学良在"九一八"事件前后的所作所为。这个晚上北平城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见证了改变张学良一生命运的抉择时刻。近来一些文章对那一晚少帅到底是在鲜鱼口还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上 ,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一位是国民党的上将张学良 ,他发动了西安事变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的上将的吕正操 ,他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领导了令敌人谈虎变色的地道战和地雷战 ,被张学良戏称为“地老鼠”。这两位抗日名将 ,又有着诸多的相通和相同之处。如 :都是辽宁海城人 ;都是东北讲武堂毕业 ,张学良是一期 ,吕正操是五期 ;都是积极的抗日派———为抗日 ,吕正言改名为吕正操 ,意思是要操练军队打日寇 ;也是为抗日 ,张学良不顾性命发动了西安事变。最是有特色的 ,他…  相似文献   

11.
东北沦陷,使张学良背上“卖国”的骂名,而苏联官方言论指责西安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并把他与汪精卫相提并论,更是张学良感情上最难接受的。为了向世人证明自身的清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负荆请罪”的方式走进南京……  相似文献   

12.
1993年12月18日,美国旧金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可是就在这一天,一位本世纪东方的传奇人物,悄悄地从台湾搭飞机飞临了这个城市。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动过震惊中外“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将军。这也是张学良携妻子赵一荻第二次来到美国。  相似文献   

13.
正汪精卫27岁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闻名天下。张学良也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6次来奉天,张学良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每次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候我最佩服汪精卫!"客观地说,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积极的影响。此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中  相似文献   

14.
正发迹于西安事变说到戴笠的发迹史,就不得不提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时,戴笠反对用武力解决,还随宋美龄、宋子文赴西安。戴笠认为,如果用武力解决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一定会危及蒋介石的安全,并力劝宋美龄、宋子文他们到西安去。因为他知道,张学良非常尊敬宋美龄。如果蒋介石在西安遭遇不测,戴笠在国民党内或是在军内的发展也结束了。如果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5.
邰言 《黄埔》2013,(4):78-81
吕正操携信赴纽约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偕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其时吕正操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3月11日晚,张闾蘅和杨虎城将军之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到医院看吕,告知张学良夫妇赴美探亲的消息。吕考虑他们刚刚离台,情况还不清楚,表示等等再说。3月2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广代表党和政府正式宣布: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数十年来,我们对他是十分关心的。现在,他和夫人到了美国,从有关报道上得知他身体健朗,我们对此感到高兴。如果他本人愿意回大陆看一看,我们当然非常欢迎。我们尊重他本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发动“西安事变”、改写中国现代史的张学良,日前以101岁高龄辞世,但在他回忆“西安事变”的口述历史记录里,他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局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楔子主动提起最讳谈话题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大寿,王冀教授从美国来看他,出乎客人意料,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今天我忍不住,我对你们说,事情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就是一二·九那天,我对学生说,我可以代表蒋委员长,考虑你们的要求,我也可以代表你们,把你们的请求转达…  相似文献   

17.
韩福东 《黄埔》2006,(6):21-24
在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黄埔同学苗青圃,他讲述了抗战中那没齿难忘的峥嵘岁月。向张学良递请愿书参军“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得了个不抵抗将军的称号,他老认为对不起我们,我们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苗青圃开始体味到失家、失学的滋味。他16岁那年,流亡到北平,就读于张学良创办的东北中学。东北中学设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苗青圃和其他400多名流亡学生一样,穿军装戴军帽,享受免费的住宿和衣物。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还配有七九式步枪、重机枪、轻机枪和手枪,供学生军训操练时使用。在苗青圃快高中毕业的时…  相似文献   

18.
王充闾 《辽宁人大》2008,(11):48-48
张学良将军幼读私塾,曾就学于六位名儒,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他不仅精通书画,而且,诗也写得很好,与诗人、书画艺术家素有广泛的交往。 1933年他被迫辞职,赴欧洲诸国考察,翌年1月8日乘船回国,历时八九个月。著名诗人柳亚子与他相会于南京,曾有诗相赠: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檀香山一家医院里,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老人,走完了他辉煌而艰辛的传奇历程。百年国运,百年悲欢。张学良以他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人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张学良:我是中国人,我要东三省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此时,张作霖被推举为安国军总司令,用软磨硬泡的装糊涂政策对付日本人,拒绝了日本人出兵打国民党的要求。于是,日本人决定用“外科手术” 除掉他。1928年6月3日,日本政府制造了轰动一时的“皇姑屯事件”。这一天正是张学良27岁生日。 “我至今不明白,日…  相似文献   

20.
事变当天,张学良致电在保安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当夜,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告之:"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由于交通不便17日晚,周恩来才到达西安,稍事休息,便与张学良、杨虎城等交换意见,协调立场、达成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许多重要问题都由周恩来亲自处理。他从容镇定、办事果断,对工作一丝不苟,事无巨细认真研究,经常彻夜不眠,废寝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