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2.
话说主动请缨把守街亭的蜀参军马谡,仗着“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不听王平劝阻,坚持屯兵于山上,终致街亭失守,全军惨败。各路军马退回汉中。诸葛亮怒不可遏,准备按马谡所立军令状中的许诺将其推出斩首。转念一想,“办丧事”比不得“办喜事”,何苦我要专断惹人...  相似文献   

3.
自责     
三国时,诸葛亮因未听刘备临终时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错用马谡镇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境),致使北伐中原的计划破产.为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引咎自责,自贬三级.诸葛亮的此举,一直传为美谈,为后人称赞、效法.……  相似文献   

4.
读《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诸葛这逼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颇多感触。人们通常将蜀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诸葛亮误用马谡,才造成悲剧的结局。诸葛亮当然知道自己罪咎非轻,因此要求自眨三等,以谢罪自警。诸葛亮平生知人善任,失街亭根本原因就是重用亲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马谡常在左右论军机。两个人又谈得拢,“每见引论,自昼达旦”,日积月累就近之而亲之而信之。到后来竟发展到“丞相视谡如子,谡视明公犹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6.
诸葛孔明先生,你可知晓,挥泪斩过马谡后,给后人留下了几多思考和回味! 想那马谡急于请缨,统率二万五千兵马去把守街亭,自以为“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妄自尊大,刚愎自用,不纳善谏,致使街亭失守,尽管未使“大军休矣,但你还是予以了军法处之。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反腐倡廉、失察问责一直是执政者吏治管理的重要举措。三国时期,诸葛亮治国用人始终坚持“赏罚必信,执法公允”.自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街事之役失利。主将马谡受斩,诸葛亮认为自己有用人不当和“不能训章明法”的过失,  相似文献   

8.
关羽和马谡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处理了两个违反军令状的案件。第一件是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案;第二件是马谡失街亭案。按理说,关羽和马谡两人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如果从情节后果看,关羽是在完全有条件捉拿或斩杀疲惫不堪的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可谓“绝代奇才”,“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领导艺术。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即是一例。诸葛亮对“义如兄弟”的马谡甚为偏爱。当他去探望病危中的刘备时,刘备问他:马谡之才能何如?诸葛亮赞曰: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  相似文献   

10.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11.
孔明一生足智多谋,可谓智慧的化身。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明在用人问题上也有两次重大失误。一是错用马谡而痛失街亭,一是拒用魏延则长安未得。 街亭乃汉中重镇,孔明知道它的战略要冲地位,知道司马懿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他也知道马谡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宁肯派出几批人马左右策应,也不让像赵云,魏延这样的骁将担此重任,而偏偏中了邪似的独垂青于“言过其实”的马谡。所以说,街亭失利,是孔明的偏爱偏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戏的演出中 ,我们经常看见这样一种程式 :大人升堂问案 ,两班衙役、两厢武士先来一段序曲 ,高声齐唱 :“威———武———!”“威武”是什么意思?它是向人们宣示 :法律是威严的 ,公堂之上 ,不可亵渎法律!起初 ,我以为喊“威武”只是对受审者来个下马威 ,让他们老实点儿。后来 ,戏看得多了 ,才清楚 :喊“威武”不仅只是对着当事人的。《斩马谡》一戏 ,诸葛亮这位军师审战将马谡 ,审着审着 ,诸葛亮心软起来。两厢武士发现了之后 ,便对诸葛亮喊起了“威———武———” ,吓得诸葛亮如梦惊醒 ,赶紧一拍惊堂木 :斩!———原来 ,武…  相似文献   

13.
<正>诸葛亮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给与曹操作战多年、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延,可诸葛亮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还对其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不予采纳,甚至连先锋也不让他当。另一方面却"违众拔谡",让夸夸其谈、缺乏独当一面经验的马谡当了先锋。其实,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心  相似文献   

14.
一部《三国》,给后人留下多少感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竟千虑一失。错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出师中原功败垂成;威震华夏的关云长。终因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丧命于他一向瞧不起的“江南小儿辈”;精明干练如汪东周郎。竞那般气量狭窄。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中英年早逝……这些千古流芳的风流才俊,  相似文献   

15.
夜读三国,孔明挥泪斩马谡,皆日: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诸葛孔明执法如山、大义灭亲。掩卷长叹,此实乃人岗不匹配之悲剧也。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3,(7):I0061-I0061
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时至今日,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思想仍有可取之处。诸葛亮选人用人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之判断力,看其志向。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之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之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其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其学识之真伪、广窄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说他“短于奇略”者有之,道他“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者有之,甚至讥他“平庸”者亦有之。持异议者则群起而反击,双方论战方酣,从而把对诸葛亮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应该说,这种论战由来已久。而近几年来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观点亦不新鲜,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源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早在一千多年前,陈寿就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他本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论,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孟子·万章冲,孟子指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主张鉴赏或评论文学作品,不应割裂辞句,或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歪曲诗的本义,而应从整体上来体会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孟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鉴赏论和批评论的骨架。然而,对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后世人的理解部分歧很大,焦点集中在对“意”与“志”关系的解释上:“意’倒底是“说诗者”的意,还是“作诗者”的意?“以意…  相似文献   

19.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20.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