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谈自律     
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也是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2.
齐贵云 《求索》2012,(2):114-116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相对于普遍受到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而言,斯洛特独辟蹊径,从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寻找一种美德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斯洛特利用当代心理学关于移情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印证休谟的移情观念,并且以移情观念为基础来发展和完善关怀伦理学,使之成为一种既能解释个体性道德问题,又能够解释公共领域、政治领域道德问题的全面的当代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黄正华 《求索》2023,(4):59-69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4.
郁乐 《新东方》2009,(10):41-45
一、美德伦理的主张与特征 美德(virtue),古老的唤起人们美好印象的概念,与德性、道德等概念有着细微却清晰可辨的区别:美德指超出一般合乎道德的履行义务行为,如偿还债务仅是义务,而倾家荡产地偿还债务,或者没有给付义务而无私馈赠,才是值得赞扬的美德;一般地信守承诺是义务,而生命受到威胁从而放弃承诺能够得到谅解,仍然信守承诺才是美德。  相似文献   

5.
家庭美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原始的细胞 ,它的道德水平也直接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及道德水准 ,因此 ,注重家庭美德建设对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一、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 ,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作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充分体现了我党的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所调节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社会分工中的行为规范 ,而家庭美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既具有规范功能,又具有激励功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既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也要积极构建道德激励机制,注重发挥道德的激励功能,为人们趋善避恶、弘扬美德提供持久动力支持。道德激励既是对行为主体奉行道德义务的奖赏,也是行为主体道德权利的一种获得。只有把社会激励与自我激励结合起来,才能使道德激励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家庭道德建设的社会价值周艳萍,田振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家庭道德建设的目标,它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这一有机整...  相似文献   

8.
心底无私天地宽记息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孙耀丽和六一肖勇“心底无私地宽”。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心底无私”这样一种美德,才能产生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在息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孙耀丽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美德,正是他几十年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孙耀丽1965年参加...  相似文献   

9.
初二政治教材中讲到法与道德,那么法与道德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里我作进一步的论述。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的,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和指导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并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的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马基雅弗利曾说:“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法和道德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规范的规范性、概括性、连续性、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前贤把道德和星空联系在一起,觉得这是一种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解析"官德"     
以德治国何以重在以德治"官"?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干部是具体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群体,其从政道德即"官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涉政"是"官德"的本质特征;"廉洁"是"官德"的底线规范;"慎独"是"官德"的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12.
THE standard scenario in films and literary works about ancient China is that of an honest man being attacked and robbed by bandits, or a beautiful woman about to lose her virtue to a gang of ruffians. Just when it appears nothing can save them, a knight errant and master of martial arts, rather than officer of the law, comes to his/her rescue in the nick of time. The knight errant makes mincemeat of the villains and they flee, limping and bleeding,  相似文献   

13.
杨豹 《桂海论丛》2007,23(3):63-65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著名德性伦理学家。他采取了一种特别的纯粹德性伦理学样式,即关怀伦理学,或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这种德性伦理学开启了一条不同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复兴之路,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警"作为"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在队伍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已经践行近十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趋势,公安队伍中也出现了诸多与"以德治警"相背离的现象。文章从"以德治警"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两方面,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以德治警"的实质和内涵,阐述了"以德治警"对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杨豹 《桂海论丛》2010,26(6):57-61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它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闲暇的空间是理想化的空间,闲暇视域下道德现状是对个体的自由、自为状态追逐下的时代精神和德性特征的真实诠释。闲暇视域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陷入了“乌托邦”式的“闲暇”悖论,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呈现混乱,美德伦理丧失了闲暇德育中优先序列,德性成份背弃,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重构德性与闲暇的关联,注重“需求、体验和德性”三个重要范畴,建立起打破这一困境的隔离区,这才是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美德的定位与构成历来关涉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美德境界有理想与底线之别,公务员美德在道义论与结果论视野中各执一端,分别定位于理想美德与底线美德。现代公务员美德兼顾理想美德与底线美德两端,不仅为现代公务员划定了美德底线,也预设了现代公务员从合格走向卓越的可能性。在内容上,现代公务员美德是由以人为本、智慧、意志坚强、忠于职守以及作风过硬等具体德目构成,这些美德分别具体化为相应的底线美德德目与理想美德德目。  相似文献   

19.
人的德性是自我建构的,是在与外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养成的,而德性的养成并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正确地引导并提供优质的文化生态环境。只有传承和创新徽文化,打造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特定群体文化.才能为德性养成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孙向军 《桂海论丛》2003,19(6):66-68
德治思想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的一次理论创新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德治的核心是政治道德建设。我国政治道德建设应当从确立新型的政治道德价值观、培养政治道德人格以及制度建设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