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入世”在即,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由于关税的降低和市场的开放,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必将冲击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面对严峻形势,我国汽车工业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2.
汪桔 《创造》2002,(6):10-11
对于我国入世后外经企业国内经营环境(这里所说的国内经营环境,并非是外经企业在国内从事活动方面的环境,而是指对外经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国内外部环境)会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及对外经企业有何影响?笔者认为可套用“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句一谈我国入世即随处可用的话。外经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是在我国入世后政府  相似文献   

3.
<正> “入世”已经成为今天百姓的热门话题。那么中国加入 WTO,究竟会给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中国加入 WTO 后,会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农业市场,拆除非关税壁垒,消除国营垄断。  相似文献   

4.
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世贸组织研究室常务副会长薛荣久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复关”到“入世”,中国政府已谈了十三年,谈判期间,回答了几千个问题。可以说,中国迟迟不能“入世”,很大程度是由于政治原因而非经济原因。因此,许多人误以为“入世”是政府的事,殊不知企业才是“入世”的主角,企业的竞争力既是“入世”谈判的外交筹码和实力后盾,更是“入世”后国家竞争力对话的具体表现。至于“入世”后政府的角色,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包括完善相关的法律,协助企业解决有关争端问题。  相似文献   

5.
头脑风暴     
“世界经济论坛·2000中国企业高峰会”于4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 在这三天里,300多位全球范围跨国公司领导人、国际财团及其他机构代表与300多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聚首中国大饭店,围绕“中国日益显著的全球角色:影响力、机遇和挑战”这一大会主题就中国的全球化方式是什么、中国汽车工业“入世”后的市场、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标准等30多个议题展开交流。 有人形容这次论坛是中外企业家们一次剧烈的“脑力碰撞”,这种碰撞对于面对日益临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企业界意义尤为深远。会上,部分国内企业家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陈锦华,不久前发表题为《认清面临形势,迎接“入世”挑战》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新机遇: 1、“入世”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连成一体,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刘厚俊教授认为 当前社会上关于“入世”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只关注“入世”的结果,而不关心如何迎接“入世”的竞争。现在许多企业的领导人一谈起“入世”,就是我的产品将来好不好销?我这个企业能从“入世”中得到什么好处?而对于怎样迎接“入世”的挑战则考虑很少。“入世”只是为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到“复关”、“入世”的关键时刻.国内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狼采了”的惊呼声。而这些声音,大都发自于企业。如今.当我们终于打开WTO的大门却发现,受冲击最大的并非企业.而是政府!  相似文献   

9.
刘伯喜 《群众》2000,(4):48-49
经过14年的艰苦谈判,我国可望在2000年“入世”。“入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工业、农业、贸易,以及人们的观念、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将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中国大文化的细胞——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认识“入世”后的形势,充分认识“入世”对企业和职工的影响,扬利抑弊,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自身实施调整和改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入世”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竞争是未来社会永恒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复关”到“入世”,历经了十五个春秋。经过不 懈努力,我们与世界经济接轨已为期不远,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 国际化逐渐变成现实。关于为什么要复关和入世。本刊已组织过不少文 章;现在;迫在眉睫的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世界贸易组织 体系及其主要规则有深入了解,特别是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清世界 经济发展趋势和我们将面临的经济环境,以适应“入世”后的种种变化。 因此,本刊将陆续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倾销与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复关”到“入世”,历经了十五个春秋。经过不 懈努力,我们与世界经济接轨已为期不远,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 国际化逐渐变成现实。关于为什么要复关和入世。本刊已组织过不少文 章;现在;迫在眉睫的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世界贸易组织 体系及其主要规则有深入了解,特别是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清世界 经济发展趋势和我们将面临的经济环境,以适应“入世”后的种种变化。 因此,本刊将陆续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复关”到“入世”,历经了十五个春秋。经过不 懈努力,我们与世界经济接轨已为期不远,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 国际化逐渐变成现实。关于为什么要复关和入世。本刊已组织过不少文 章;现在;迫在眉睫的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世界贸易组织 体系及其主要规则有深入了解,特别是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清世界 经济发展趋势和我们将面临的经济环境,以适应“入世”后的种种变化。 因此,本刊将陆续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最近,国人纷纷谈入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赴美学习MBA一年,对美国的部分建筑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入世及对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有一些管窥之见,在此略谈一下如何应对入世挑战及建筑业发展问题。 一、入世规则及对建筑业的要求 据参加中国建筑领域入世谈判的有关人士介绍,入世谈判的结果实际上是一个减让表,这张表把所有服务产业的服务形式分了4类。一类叫跨境服务,就是服务是在国外做的,比如国家大剧院完全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的步伐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不断提速,它带给国人若干惊喜的同时,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1.国产家电会降价吗?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产家电会不会大幅度降价?春兰集团总经理、电气公司经理孙庆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入世”以后,国外产品更多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企业争夺份额的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但对于那些目前国内市场绝大份额的大型企业来说,这非但不构成冲击,反而会促进其发展。究其原因,一是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已站稳了脚跟。有些品牌成了中国老百姓理所当然的选择,其产…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及其发展进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循着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 ,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 ,农业产业化进程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集中表现在“入世”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促进了市场农业的形成 ;“入世”使国内竞争国际化 ,促进了规模农业的形成 ;“入世”加快了高新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科技农业的形成。总之 ,“入世”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担心,“入世”后国门洞开,“民族工业”将因失去保护而走向衰退。实际上,“入世”不仅不等于放弃对国内工业的保护,还将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经贸环境和发展机遇。 首先,要澄清一下“民族工业”的概念。在世贸组织的协议中是没有“民族工业”一词的,而是使用“国内产业”。也就是说,世贸组  相似文献   

17.
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社会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成为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和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加入WTO后,我国交通业融入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根据我国政府对交通行业“入世”的承诺,今后两年内,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汽车维修市场以及仓储、车辆租赁、货运代理、货物包装和货物装卸等,都将全面开放。并且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的“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让国内、国外交通运输企业同台竞争。这对交通运输业和交通运政管理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峻挑战。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开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 ,以及“入世”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剧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外部形势的变化 ,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内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 ,并将战略管理视为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战略管理已逐渐成为国内企业界所共同关注的课题。针对企业如何有效实施战略管理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 ,认为应对战略实施内部环境、战略体系建设、战略“简单化”运作、战略家队伍建设以及战略风险防范等几个关键点予以重点观注 ,以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10月的一场报告中讲到,半年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入世”的正面效益正在显现出来。,“利大于弊”也得到体现。石广生说,由于准备充分,主动应对,半年来中国“入世”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海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法制建  相似文献   

20.
在“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双重背景下,重庆汽车工业要通过“借力”的方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长、壮大。一是借内力,组建西部汽车集团公司;二是借外力,早日与国外大公司合作;三是借科技之力,寻求开然气、电动、太阳能汽车与新能源型汽车的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