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联社会科学的命运--从斯大林的秘密"谈话"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以及苏共对社会科学领域的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社会科学发展的停滞和扭曲.苏共的意识形态和苏联社会科学长期被教条主义所统治.教条主义者构筑的理论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现实,不能对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给以令人信服的回答.因此,不管苏共用多么强大的宣传机器向社会灌输它的理论,仍然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应有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这种管理体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执政党永葆青春的思想源泉枯竭,使国家失去兴旺发达的动力.苏联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弊端是苏共丧失政权的重要原因.苏共执政长达73年之久,没有能够解决如何正确领导社会科学的问题,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苏共"超阶段"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内的问题,而是一个世俗的俄罗斯命题.苏共"超阶段"问题的实质不是苏共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定位不当,而是对苏联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角色定位不当.国家角色定位不当在俄罗斯有久远的历史,只不过自19世纪以来,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3.
苏共基层党组织曾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特别是苏共19次代表会议以后,伴随着苏共职能的转变,苏共基层党组织逐渐由社会基层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先锋队转变为在基层赢得选票的党派组织。几十年以来苏共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被废弃,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前夕40多万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革命斗争的历史证明,无产阶级革命总是在理论创新、突破某些原有结论和框框之后走向胜利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创新同样重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社会的领导力量,这首先是由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苏共放松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长期墨守成规,缺乏理论创新,苏共及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理解,凡事从教条和本本出发,以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解释世界和苏联社会现实,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共同规律看得过于简单,忽视吸取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这使得苏共历史上"左"的倾向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为戈尔巴乔夫时期"右"的倾向的出现埋下了祸根.在组织建设方面,戈尔巴乔夫以前各个时期,苏共党的建设方面最大的缺陷是党内缺乏民主,党的上层"垄断"权力和真理,压制党内不同意见,甚至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开展党内斗争.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逐渐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否定、取消民主集中制原则,走过了一条从党内意见分歧、频繁的思想政治斗争、思想分裂直至组织分裂的演化道路.苏共瓦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丧失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失去了民心,被人民所抛弃.今天,我们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回顾苏联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知识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知识分子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特殊性的重大问题.苏联知识分子对苏共的向背,实际上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苏联知识分子曾经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科学、文学和艺术创造中也取得了光辉成就.然而,与此同时,苏联知识分子也曾经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遭到压制和批判,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苏共领导应有的重视,在严密的行政领导和组织控制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改革方针的错误,政治局势发生动荡,知识分子终于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抛弃了苏共,抛弃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论述了苏共最终被苏联知识分子抛弃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苏共的执政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关于苏共高度集权执政模式形成的原因,文章着重讨论了苏共高度集权执政模式形成中的国际政治因素。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苏共所秉承的“世界革命”理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直接导致了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的紧张关系。这种与资本主义国问的紧张关系成为苏共对国家全面领导的政治体制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调整和变革自身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纵现苏共执政方式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个课题,苏共才成为了苏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执政党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和任务,与时俱进,努力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和执政方式,使党的执政活动适应党的执政规律,不断加强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唯此,执政党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 ,对苏共亡党的教训提出了几点思考。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苏共亡党的教训。第一个教训 ,苏共没有解决好在贫穷落后国家取得政权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重大的世纪难题。第二个教训 ,苏共理论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偏差使自己在政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苏共的理论指导思想偏差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激进主义 ;其二 ,教条主义和僵化 ,没有与时俱进。第三个教训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极其特殊条件下所确立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是社会主义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共破除苏联模式束缚的很好范例。  相似文献   

11.
苏共长期未能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没能始终如一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影响了党的先进性.苏联剧变首先是苏共,特别是苏共领导层出了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贯穿整个苏共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是苏共在思想路线上长期坚持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在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和贯彻党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时惯用简单的、强制性的手段.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使苏共不能始终客观、冷静地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而使苏共逐渐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而专制主义倾向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专制主义倾向既来源于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传统,也来源于对人类光辉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当把终极目标神圣化之后,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而设立的各种阶段性目标便也随之神圣化了,任何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政策、任何非常手段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限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滥用专政、滥施暴力的现象.苏联政治上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虽不直接涉及政权的性质,却使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的声誉受到损害,成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苏共经济建设的成效与其垮台的关系,至今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明确指出:从综合的质的方面考察苏共执政以来经济建设的成效,那么,完全有理由认为,苏共并没有把经济建设搞好.这主要表现在:1.由于苏联体制模式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递减,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2.由于受体制的制约,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难以改变,结果使经济长期处于高投入、低效益和没有竞争能力的落后状态;3.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为军备服务,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一直是短缺经济;4.经济理论的僵化与教条化,成了阻碍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说明,苏共执政时期的经济,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共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也就成为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是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过渡阶段。研究安德罗波夫及其执政时期的历史,对于了解戈尔巴乔夫如何走上权力巅峰、苏联的干部政策有哪些弊端十分必要。茹科夫院士认为,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些矛盾反映出面临重大社会变革时苏联社会的复杂状况,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问题上矛盾尤其突出。苏共干部政策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意识形态方面,它们互为“天敌”。要理解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的内在动因,首先必须了解苏共相关的理论基础。苏美争夺和对抗集中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军备竞赛3个领域。苏美对抗,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苏联的失败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的基本出发点。苏共在制定治国方略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原理,这是苏共执政失败的最大教训之一;苏共“超资本主义”倾向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民粹派及其所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6.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是苏联几十年来不断积累、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而政治体制上的漏洞是关键性的因素。苏共未能正确处理好公民、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把所有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担负了无限的责任和沉重的包袱。在苏联体制中,由于立法权的范围缩减以及党务行政官僚作用的急剧加强,官僚制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机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苏联党政精英为侵吞国有资产背弃共产主义信仰,催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苏共真正的“掘墓人”。此外,苏共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和金钱面前,逐渐丧失了警惕性和免疫力,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拒腐防变机制,在官僚主义的侵蚀和集权制的庇护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7.
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既有内政问题,也有外交问题.归根结底,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出了致命的错误.总结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我国很有意义.苏联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8.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19.
思想瓦解--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理论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党保持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苏共后期的蜕变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失误埋下了苏共彻底失败的“种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共内部势力谋反与外部思潮渗透“里应外合”,结果导致了少数领导人思想上的背叛、部分知识精英发生蜕变,激进媒体借机搞乱思想、割裂历史、崇拜西方、否定自我、误导舆论、蒙骗民众。最终与苏联社会中的民族分裂情绪、自由主义说教、激进主义思潮、西方化幻想以及复仇倾向等汇聚一起,形成滔天巨浪,击毁了苏共,冲垮了苏联。  相似文献   

20.
政治体制改革是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中心议题。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和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基本上确定了苏联政改的总体方案。这个方案保留了苏联现行政治体制的基础,但对沿袭半个多世纪的“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这一方案的贯彻,是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