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赣辉 《江西政报》2006,(12):43-45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组织开发城乡就业岗位的主体,是搞好就业服务的依托,是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就业管理的关键渠道。近年来,宜春市从适应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和延伸劳动保障服务职能的要求出发,以提升硬件水准为基础,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抓手,以满足城乡劳动者劳动保障需要为目的,高标准建设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基本形成了乡乡镇镇建站所,大街小巷有平台,工业重镇布窗口,重点园区设机构的良好格局,有效构筑了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做好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劳动法视角下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湖湘论坛》2009,22(4):104-108
非正规就业能满足企业灵活性用工、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也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一种重要就业形式。现行劳动法律未能对非正规就业予以规制,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不能享受与正规就业者相同的劳动权利,因此,应扩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范围,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制定非正规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法定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日,明溪县劳动保障局领导、职业培训股、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分管劳动保障的乡镇领导、各社区工作站站长、县劳动就业中心全体人员参加了在县劳动保障局召开的就业培训座谈会。会上,县劳动保障局王局长对明溪县2009年上半年就业工作做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4.
邵汉生 《政策》2008,(1):20-22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就业促进法》,是一部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保证《就业促进法》,全面、正确的实施,是劳动保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残疾人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劳动要求的残疾人获得劳动岗位,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活动。我国有六千万残疾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涉及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和两亿多人口,处于就业年龄段、有劳动就业能力的残疾人为2400万,其中城镇426万,农村1974万。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实现小康社会残疾人充分就业的目标,必须认真总结我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新鲜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劳动保障型就业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梅河口市劳动保障局把劳动保障、就业服务、医疗保险等全面工作推向窗口,创建了“劳动保障就业服务大厅”,完善了“一站式”优质服务的新机制。运行三年来,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树立了阳光政务、办事公开、执政为民、廉洁奉献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宋建斌 《中国发展》2009,9(6):49-53
中国非正规就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要从制定系统和长远的非正规就业规划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人手,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和增强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呈现劳动方式多样化、劳动主体明晰化、劳动关系契约化的格局。女性就业,因受劳动供求关系与劳资关系冲突的影响,其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其中,女性的非正规就业或弹性就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保护女性就业权利、实施弹性社会保障应成为现实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理性选择。关注女性再就业依然是一个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女性就业率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价值观念相关联,发达国家女性就业率较高,发展中国家女性就业率较低。据统计,我国女性就业人数大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5%,相当于发达国家女性就业…  相似文献   

9.
2007年是我国劳动领域立法最为密集的一年,其中三部法律构成了劳动立法的主体。《就业促进法》为充分就业、平等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劳动争议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三部法律各有其突出亮点和内在逻辑,前后呼应、互相衔接,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大田县劳动保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困难企业的帮扶力度、对返乡农民工的帮扶力度,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做好下一阶段就业工作,5月份,大田县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再次组织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大田劳动力共有221676人,其中男劳动力115036人、女劳动力106640人,  相似文献   

11.
《就业与保障》2006,(10):55-55
宁德市劳动就业管理处是宁德市劳动保障局所属事业单位,以宁德市劳动力市场为载体,贯彻执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为就业方针,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宗旨,为全社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事务代等综合服务,是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求职者自主择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专业场所。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看,城市发展、企业用人与劳动就业密不可分,就每个家庭来说,就业、吃饭、治病、养老都与劳动保障悉悉相关。今年,长春市劳动保障局承担政府民生工程中的就业、培训、医保、维权等16项民生工作目标。在长春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长春市劳动保障局从民生的角度去落实各项目标,开展了城镇居民医保的全覆盖的攻坚战、开展了包括就业岗位开发与对接、创业培训、劳务输出、劳动维权为内容的“08就业伴你行”系列活动。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政府民生工程的实惠。经过前10个月的积极努力,16项民生工作目标全部提前完成。  相似文献   

13.
李学周 《云南人大》2010,(10):37-39
规范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在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多元的形势下,贯彻劳动合同法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张培俊 《山西政报》2010,(17):15-15
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五届五次全会以及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推进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三大工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经办体系、劳动监察执法体系、劳动关系调处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平台,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劳动者体面就业、幸福劳动的基本条件。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工作,坚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职工的新诉求,福建省不断加强劳动关系工作创新.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建立一项制度、完善两个体系、开展三项专项行动等,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取得实效,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有力,违规行为锝到有效遏制,劳企双赢局面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近日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促进就业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讲话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依法办事,落实政策,努力把就业和劳动关系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为保护劳工权益而不断完善就业标准等法律,改善劳动条件,注重劳动纠纷的预防和协调.设立劳工权益检查员制度,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实行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这些做法对中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政报》2006,(8):F0002-F00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劳动保障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温岭市有7.3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6%。日前,市残联制定出台残疾人小康阳光就业行动实施方案。计划从5月初开始,集中一个月时间,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使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或就业扶持。  相似文献   

20.
编前语: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着服务公共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劳动权益等民生服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和完善保障民生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和提升公共服务的领域和水平,加快构建一个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服务体系?龙岩市劳动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开明按照龙岩市委提出的打造“民生龙岩”的战略目标,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