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机构与行政》2023,(12):6-7
<正>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必须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精准投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战场、关键点,投放到关系民生福祉、强基固本的薄弱环节。东营市委编办聚焦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持续加强教育资源供给,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为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优势,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淄博市统筹全市编制资源,创新“一基一链四支点”体系,为引进各类人才提供编制保障,促进编制资源高效转化为人才资源,推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增强。一、筑牢编制资源优化配置基础,建立人才编制周转使用管理新高地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调配力度,盘活用好各类编制资源。一是建立行政事业编制周转专户。  相似文献   

3.
谌晗 《当代贵州》2018,(51):36-37
六盘水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用好改革创新“关键招”,基层治理走出新路子;超前谋划、高位推进,养老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相似文献   

4.
《机构与行政》2023,(12):15-16
<正>泰安市积极响应深化“优编强基”改革部署,大力实施“优编强教”工程,在管理体制上优先谋划,在资源配置上强力保障,在支持政策上全面配套,向编制人员结构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难题堵点开刀,着力强化机构编制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助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机构与行政》2022,(7):36-37
近年来,济宁市委编办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坚持科学统筹、动态调整,汇聚编制资源“源头活水”,激发改革发展不竭动力,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一、做优管理软环境,重点配置促发展积极探索编制资源与现实需求精准对接的科学手段,优化结构、集约利用,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倾斜到重点急需领域和发展一线。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历来是各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文章以2003—2009年鄞州区“两会”提案为样本,从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住房保障、生态环境、交通出行、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特殊群体救助等十个方面对鄞州区撤县建区以来的民生需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从多角度审视鄞州区民生需求及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轨迹,以期对推进沿海发达地区的民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长起 《求贤》2011,(2):4-7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人力社保事业再上新水平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的部署要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抓民生、促发...  相似文献   

8.
秦志军 《学习导报》2013,(11):52-52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地处湘南的道县,坚持以“小财政”做好“大民生”文章,重大决策优先考虑民生事业,重点项目优先安排民生领域,重大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支出。  相似文献   

9.
瞿会宁 《前线》2011,(3):18-18,24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7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观正逐步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又是科学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卢欣 《新湘评论》2023,(17):27-28
<正>如果说经济发展是起点,那么民生福祉就是落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湖南把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作为“发展六仗”的关键之仗、压轴之仗,全盘统筹,高位推进,正是因为民生水平是检验发展成色的关键指标。如果将“发展六仗”看作是湖南正在进行的一场大考,重点民生保障仗则是分量最重的那份考卷。  相似文献   

11.
《机构与行政》2014,(1):52-52
今年以来,滕州市编办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在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上做文章,科学统筹编制资源使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保障改善。一、市领导高度重视机构编制资源统筹使用,社会上下形成共识。为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滕州市委常委会议和市编委会议先后专题听取市编办有关实施机构编制统筹使用管理工作汇报,研究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为亿万人民描绘了全面小康的幸福画卷。报告首次提出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番的新指标,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对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新部署。民政部门承担着政府保障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我们要积极顺应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将民政事业放到中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去把握,放在湖北省委建设“五个湖北”的总体社会事业发展中去认识,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20,(11)
正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保障工作,没有止步和放松之时,哪里有民生需求,哪里就应该有民生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在这一特殊时期,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旨归。社会事业是为确保社会团结、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社会事业与民生工作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就会制约民生的改善,为此,今年的报告提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11,(3):60-63
关键词: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陆学艺认为,这一概括实实在在。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之一。县域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空间区域,其中尤以县域经济和民生事业统筹发展为重点,而且,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归宿和题中之义。因此,应统筹县域经济与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即推广"晋江经验",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制度安排,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  相似文献   

16.
<正>保障教育需求,推动教育公平,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内在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编制总量范围内,科学核定教师编制数,实现编制效益最大化,保证“双减”走深走实,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落实“双减”责任的主要做法(一)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兼顾,优先保障教育编制资源。一是高点着力,  相似文献   

17.
正直面民生关切,践行民生承诺,贵州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奋力书写民生改善新篇章。盘点过去五年,贵州省委、省政府聚焦民生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2012年全省民生类支出2157.04亿元到2016年全省民生类支出3036.9亿元,贵州在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前线》2009,(11):42-44
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民政”意识,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大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力度,全面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和60项利民新政,有力地推动了首都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如何科学配置教育编制资源,是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岛市崂山区委编办坚持以“优化协同”促资源配置,以“数据赋能”促精细管理,以“建章立制”促教育发展,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机构编制智慧。一、优化教育编制资源配置的实践创新(一)坚持优化协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一盘棋”一是统筹谋划,优化管理布局。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日臻完善。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民生建设的一般规律,使之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资源,开拓民生建设的新空间和新境界,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