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瞭望》1999,(30)
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虽然居民住宅市场预热缓慢,但它依然是任谁也不能忽视的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就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购买力较强的江苏省如何进一步启动居民住宅市场做了调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预示的发展方向,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住宅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仍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一段时间过热发展,目前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房地产价格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江苏省由于政府调控力度较大,近两年来在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大幅度降低房价,进一步开拓居民住宅市场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1998年江苏省房地产开…  相似文献   

2.
受金融风暴影响严重的马来西亚经济的现状究竟如何评价?此间经济界人士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已度过最坏期,人们的信心在恢复,经济复苏势头已现。在1997年7月发生的金融风暴打击下,马经济急速衰退。过去10年年均增长8%的蓬勃经济,1998年却一下子成了一67%的负增长。为摆脱经济严重衰退局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对外,马政府于去年9月实行外汇与资本管制以及固定马币汇率,旨在阻止外国组合资金汇出国外,为期一年,以稳定国内股汇市及减少外来因素对政府振兴经济措施的干扰影响。对内,在稳定马币汇率和资金市场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除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引起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片面追求GDP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由于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考核体制而导致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取向的不完全一致更是加剧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就业的增长,除继续重视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外,中央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并选择把扩大就业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危机发生的逻辑出发,分析中国金融发展40年积累了相当多的系统性矛盾而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政府隐性担保消弭了市场预期;财政资金置换坏账和投资者损失吸收泡沫使市场得以出清并恢复功能;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反过来又补偿了财政资金和投资者损失。金融开放不会必然地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停滞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基于上述逻辑,建议通过加强立法、去除政府隐形担保、改善监管等措施,引导金融市场开放,推动经济结构成功转型,进而推动经济良性、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正处于一 个低通货膨胀,中速经济增 长,区域经济增长相对平衡的温和的形势。 1999年的全球经济在经历了上一年增长速度下跌后,温和反弹,预计将达到 2. 8%。从区域看,支持全球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仍然强劲增长,日本经济已停止衰退、欧盟经济有所恢复、亚洲经济明显复苏、巴西金融危机基本缓解和拉美经济趋于稳定。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扩张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改善,刺激金融市场。因此居民消费上升,但投资需求不足和生产推动疲软。2000年的首要挑战,是能否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印度经济改革和发展之比较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翔 《学理论》2008,(8):21-24
中国和印度经济转轨具有共同背景,都选择了政治稳定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但在改革的突破口、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增长的模式方面却存在着差异。总体上,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和硬件好于印度,但印度的微观经济指标和软件基础优于中国。中国和印度在投资与商业环境方面所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它们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需要反思的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什么样的政府更有助于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对经济增长而言,制度是重要的,但或许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之交,如何通过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是摆在我国政府和 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由于我国居民可支配的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 度相差太远,出现了在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产品相对过剩的现象。所以,采用收入政策 使居民的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适应是扩大国内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 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深化各项改革的时代,各方面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很多,在这种体制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便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经济成分兴衰成败的关键。从这个层面上来说,1999年,中国拓展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舞台。从历史来看,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的增长要快于大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  相似文献   

9.
杨忠民 《理论视野》2013,(12):26-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全面改革的同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仍然是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增长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头等大事,也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然而随着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本、劳动、土地等的要素红利逐渐消退,并出现“边际收益率递减”的现象,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成为必然选择。实现现代经济增长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各种商品价格降了再降,银行存款利息也降了再降,而消费市场依然低迷的时候,教育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尽管把教育与消费直接捏合在一起多少有些“扎眼”,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作为公共事业,“教育”在当前的中国,的确供不应求。政府显然无力在短期内结束这种失衡的供求结构,那么放手让民间资金介入这一领域,以满足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求,不失为明智选择。政府在新一轮启动经济的过程中鼓励教育投资,意在拓展教育消费这一新领域,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但谁也不能否认,即使在经济增长上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鼓励教育消费和…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飞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政治晋升和经济利益,展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才导致了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1]。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央地关系变迁的产物,因此对央地关系变迁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到它的产物——地方政府竞争的部分,就能够深入思考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帆 《理论视野》2000,(2):32-34
三年来,我国以刺激总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受到了国内深层次结构矛盾的制约,国内需求难以启动。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形势好转,一个原因是由于亚洲经济恢复和美国经济持续走强,拉动了中国的外部需求。这就促使我们认真反思中国的内部需求问题:政府投资为什么不能带动民间投资?广大城乡居民为什么不能开始消费升级?经济学家在凯恩斯主义之外,去供给学派寻找理论武器,其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迄今仍未取得明显效果,直接原因就是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担忧一次次地干扰了“调结构”这一长期任务。对于中国来说,别让对经济短期减速的忧虑妨碍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最为迫切的事情。为此,中央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地方政府以过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热情,并引导地方政府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两年,由于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吸收外资呈下滑趋势,但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却悄然崛起,并展现出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美国管理顾问业者基尔尼公司最新发表的对215家名列全球1000强的跨国公司调查表明,中国是第二个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点,仅次于美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独具勉力的投资环境,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和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从1993年起,中国连续6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吸收外资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在1991年至1996年中,外商在华投资几乎以每年100亿美元的速度递…  相似文献   

15.
袁剑 《团结》2012,(3):42
正中国模式缘起于所谓中国经济奇迹。中国经济之所以被视为奇迹,是由于其持续的超乎寻常的增长速度。但是与中国同时处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还有很多,中国只是其中速度最快的。中国和众多其他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共同原因是:更加开放和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伴随着所谓全球化的全球市场体系在最近20年中的高速扩张。而中国之所以快于其他国家,则可归因于中国各级政府人为压低各种成本的特殊能力(比如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税收成本等等),以及远超其他国家的投资能力(高投资率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前者使中国在全球资本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投  相似文献   

16.
傅强  朱浩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19-30,138
近年来,政府治理机制对于转型经济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致力于通过中央-地方政府的治理机制来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给予制度因素的解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了经济增长解释框架——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地方政府竞争机制,认为在强中央的政府主导市场经济中,中央政府通过政治集中和向地方分权,构造有效的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来培育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以“增长竞争型政府”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沿袭这个框架,从市场分割、公共事业缺失和FDI过度竞争三个角度阐述了这种政府治理机制的成本及其在宏观层面的表现.文章认为短期内通过机制补充和内部修正可以维持这种模式指导下的经济发展,长期看来,这种制度框架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由经济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新的制度供给来提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李建 《党政论坛》2012,(3):60-62
中国经济专家认为,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经济学家李扬对近期政府数据分析后指出,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因为国内需求没有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太大的影响,依然在增长。他认为,这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何谓滞胀?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物价上涨难以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长又陷于停滞。时下的中国经济,物价上涨势头已较为明显,同时,由于政府实施抑制通胀、收紧货币的政策,又导致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吃紧,而有报道称,中国制造业活动确实出现了增长放缓的势头。这样看来,中国经济似乎正面临着滞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培育生长极带动经济腾飞孙杏娟对于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首要的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布局规律,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变化趋势,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生长极。这无疑是加快经济增长的一项战略措施。所谓经济生长极是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相对稳定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其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央—地"关系和地方干部激励机制密不可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在20世纪后2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性"分权"使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行为上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性。而中央对政治性资源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及其党政领导干部致力于围绕实现中央制定的政绩目标这一过程而持久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经济增长可以视为一种过程产出型经济增长。有效克服其局限并最大程度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从干部选任机制、考核评价标准、监察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