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的世界既没有形成新的单极格局,也未形成多极格局.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和单极化两种趋势并存的世界.它既带有单极化的倾向,也具有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世界终将实现多极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俄两国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认知总体上是灵活务实的,既认定国际格局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进程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转变深刻影响着中俄关系的变化与发展。随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中俄对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也越来越充满信心。新时期,构建一个稳定成熟、互信互利,有充分协调、应变能力以及扩展潜力的中俄关系,既有助于两国各自的复兴和崛起,也是维护多极国际格局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俞邃 《当代世界》2012,(8):15-21
世界格局问题在冷战时期便存在争议。自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能决定世界命运、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之后,那时的争议基本上围绕两极还是多极化展开。苏联和华约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肆无忌惮地于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单极世界论凸显,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论断再次受到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鉴于美国的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于是否定单极世界的无极论大为抬头;  相似文献   

4.
通常所说的世界格局多极化,简称世界多极化,或者就叫多极化.世界格局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布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战略结构状态,多极化则是当今世界格局表现的主要特征.所谓的世界影响,其构成包含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而不仅是政治因素.冷战结束前曾经出现的所谓美苏两极,就是指美国和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综合实力加之各自控制的经济和军事集团在世界上产生着其他任何力量都不可企及的巨大影响.今天,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美国仍强调和鼓吹它领导下的"一极世界"("单极世界"),就是凭借它这个惟一超级大国所拥有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5.
世界面临着第三次全球重大力量转变,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新型大国群体成为国际中心舞台上的六大力量,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属两大群体,它们分别呈现下挫与上扬的走势。这一全球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必然催生转型多极格局,其转型意义主要表现在格局主导权的变异,中美的权重超过其他力量,涉及议题转向全球问题,同质性与异质性结合,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转型多极格局的根本意义在于变革。中国成为这种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表现得很猖獗.美国追求建立"单极世界",牵动世界"多极化"形势呈现出新特点,即:世界战略格局中几大"硬实力"与事件前相比并无大的变化,但因美国借反恐推行"单边主义",俄罗斯实行战略收缩,世界战略力量重新整合,使"多极化"形势一时呈现出有利于向美国"单极世界"倾斜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应如何估价世界"多极化"的形势,"多极化"的历史总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已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转向源于冷战结束后,"两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下,克林顿政府完成了对其传统安全型转为综合安全型的新全球战略的调整,重点逐渐趋向于亚太地区.布什政府上台后加快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全球战略调整,还有其推行以NMD和"五维战争"为标志的新军事战略的图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将对亚太地缘战略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但受各种因素所限,其所作所为难以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相反,国际关系的政治方面呈现出分散化的倾向,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所谓"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多极化世界格局中最具实力的一极,正在大力推行全球战略,企图充当世界领袖,主导和独霸国际事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地区大国成为新的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和判断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是一个重要也极富争议性的问题。冷战结束后 1 0多年来 ,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出一种多元主体、复合依存、多重制衡的复杂结构状态 ,“极”已难以准确描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应超越“极化”思维 ,审慎对待多极化主张。  相似文献   

10.
对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极化格局是冷战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几年来中国国际政治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作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在此提出三个观点,供同行专家、学者探讨:一、多极化格局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权力政治思维,还应当从和平与道义力量的增长,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角度进行更广泛的思考;二、多个  相似文献   

11.
从东亚经济新格局看两岸经贸关系陈国强苏联、东欧剧变后,延续半世纪之久的冷战格局已经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朝向区域化、多极化发展。地缘政治优先已为地缘经济优先所取代,经济竞争代替了东、西方对抗。一、东亚经济出现新格局冷战后东亚地区相对稳定。其主要矛盾已不...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成为一个觉醒进程的加速器,引发全球范围内对冷战后、“9·11”后和金融危机本身三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反思背后折射出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变革与转型,这是2009年上半年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首先是对冷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冷战结束,西方世界以胜利者自居,以为历史已经终结,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际情形是,冷战后的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陈和午 《南风窗》2011,(19):38-41
全球经济危机让中美"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危机重重,本轮经济危机敲响了世界经济失衡的警钟,"中国制造、美国消费"或者"中国存钱、美国花钱"的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美经济再如此"互补"下去恐怕只会让世界经济陷入越来越失衡的怪圈。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演变,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促使国际关系深刻调整,外交出现诸多新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阶段性质变",开始进入制度完善和内涵提高的新境界;从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正在"触底反弹"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空中加油";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极格局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俞邃 《当代世界》2012,(2):31-32
以“复杂多变”描述当今国际形势的表征,以“多极化”概括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的走势,这是经过多年凝聚集体智慧而形成的科学概念,言简意赅,精当得体。尽管体现“复杂多变”与“多极化”的具体形态在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也会不断得到丰富,但其实质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值得关注的是,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2月1日至3日,美苏首脑在马耳他举行了海上会晤,宣告"冷战"结束。这是否意味着自1945年雅尔塔会议以来的两极国际格局已完全解体,新的多极国际格局已完全形成了呢?本文拟对战后两极国际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周边战略的基本格局是"向东扩张、稳住南方",在将中东欧国家先后拉入联盟的同时,与南地中海国家建立"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试图使用"接纳"的手段维持南地中海国家的稳定,同时推动其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2011年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东北非国家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局,利比亚和叙利亚陷入内战,伊斯兰极端势力兴起,南地中海地区由此失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试图通过强化"伙伴关系"重新控制局面,但很快就发现行不通。目前,欧盟正在对其后冷战时代的中东北非战略进行反思与调整。解析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的扩张性已经受到遏制,世界将愈加明显地进入多极化时代。  相似文献   

19.
涂志明 《当代世界》2016,(12):56-59
冷战结束后,为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中俄印三边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正在对欧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俄印两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经济体,中俄印三方可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契机,加强彼此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加强战略引导和合作,着力推动全球和区域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已经逝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既创造了亘古未有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又蒙受了两次热战和长期冷战的浩劫与磨难,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创伤和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对抗的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人们渴望享有世界的持久和平,过上稳定安宁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