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尧、舜时候,洪水泛滥,肆虐生灵,老百姓没有安身之所,尧帝命鲧去治水。鲧听信鸱龟的话,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结果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鲧被赐死后,他的儿子大禹负责治水。大禹采用疏而不堵,趋利避害的治水方法,最终消除了水患。  相似文献   

2.
《前线》2017,(12)
<正>大禹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并因为治水有功而成为帝王。他的儿子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大禹的诞生尧帝时代发生大洪水,鲧盗取天帝的息壤阻拦洪水,激怒了天帝,天帝令火神祝融处死了鲧。鲧被杀之后,尸体一直没有腐烂。天帝害怕鲧复活,就派人用刀划开鲧的肚子。从鲧的肚子里飞出一条龙,直上云霄。这条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关于大禹的诞生有两种说法,这是其一。第二种说法是,鲧的妻子有莘氏住在汶川(今  相似文献   

3.
正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危及百姓生活和生命安全。为此,尧命鲧来负责治水,鲧认为洪水之所以危害百姓,是因为没有把它管起来,所以,他管水的理念就是"堵",水来土掩,造堤筑坝,试图把洪水围住、管住,结果是洪水冲塌了堤坝。鲧管水九年都没有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后来,舜又根据百姓的意见命禹继续完成这个重大任务,禹接受鲧管水失败的教训,改管水为治水,变硬堵为疏导,顺应水向低处流的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4.
《江淮》2010,(2)
<正>相传帝舜时代,天下遭遇特大洪水,鲧受命治水,采取"堵截"之法,结果堵不胜堵,水害更烈。后来禹接手治水,吸取其父治水教训,变"堵截"为"疏导",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夏禹治水是一则古老的、深含哲理的传说。相传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尧舜时代,中原地区洪水为患,浩浩荡荡,漫山遍野,人民不胜其苦。尧派夏部落的鲧去治理。鲧治水九年,用的是筑堤防堵的办法,但洪水一来,冲垮了堤坝,水害反而更加严重。鲧防堵失败,他本人也遭放逐而死。舜继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防堵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和人民一起凿山导河,开挖沟渠,引导洪水向低处流,从江河归于大海。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未入,治水终于取得成功。人们  相似文献   

6.
远古时代,中华大地曾有过一次洪水泛滥。古人形容其为“汤汤洪水方割(割乃为害之意),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面对洪水,老百姓到处逃生,甚至爬到树上,苟延残喘,等待救援。当时的圣君尧,就命大家推荐的鲧治水。鲧奉命治水,兢兢业业,用湮的办法堵水,据说还从天上偷来能不断生长的息壤湮水,可水不但没被湮住,反倒越来越凶。老百姓的痛苦未见减轻,且日益加重。尧一怒之下,把鲧殛于羽山,命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禹临危受命,有人私下劝他,说你阿爸治水不成被处死了,你还是不要接受这个任务,免得走上你阿爸的不归之路。禹尽管心里因阿爸被处死十分…  相似文献   

7.
报载:郑州铁路局对领导干部实行诫勉制度。他们在干部的任与免之间增加了一个警诫层次,对工作长期不努力、政绩平庸和有明显问题的领导干部,实行为期一年的诫勉,即告诫、劝诫、限期改正。期满后经考察再视其情况分别予以解除诫勉,延长半年降、免职。读罢这条消息,不禁使笔者想起《尧典》中记述的“三载考绩”来。何谓“三载考绩”?就是对已经任用的人员,要经过三次考核,昏庸的降职,明智的升级。鲧治理洪水九年不成,  相似文献   

8.
周诗语 《前线》2017,(8):98-100
<正>尧帝,是远古时代道德最高尚的圣人,又是最伟大的帝王。尧帝的故事中出现很多超自然的奇迹,神话内容很丰富;但是,这些奇迹往往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主义色彩,跟原始神话的自然主义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是因为,人们在这位远古帝王的身上寄托着对优秀国君的想象,与此同时,人们也以尧帝为标杆约束后世的帝王,要求他们学习尧帝的道德品质。借助尧帝的故事,我们更容易看到神话对后人成长所发挥的作用。尧帝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治堵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布的资料看,目前的大部分方案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缺乏去"根"意识和辩证医治的整体观,其结果往往是旧堵未去又添新堵(包括精神上的堵)。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找到治堵的有效路径,就必须查找堵塞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税费改革以后,乡村治理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型,呈现出干群关系“脱嵌化”、乡村治理去政治性、去规则化的三重特征,这表明了乡村社会中私人性治理的到来.要理解乡村治理逻辑的转变,务必将其放在税改这一制度性背景之下,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构成了乡村社会私人性治理的外在动因,治理责任的丧失成为了私人性治理的内在动力.私人治理不仅给乡村政治带来了深远影响,也把乡村引入了趋于陌生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第九章 联络中央终未果又出叛徒再惊魂 周保中病未痊愈就带队去了土城子、伯拉哈、大罗勒密、德莫利后堵、一棵松一带活动.  相似文献   

12.
治淮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是我国首先治理的大河。在50年里,中央和地方共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修建了佛子岭等大中小型水库5000多座,总蓄水量达280亿立方米的蓄滞洪区,以及其他防洪设施,从而达到一般洪水保平安,特大洪水有对策的防洪能力。从90年代起,淮河治理又有18项骨  相似文献   

13.
卸任副县长     
起初,人们以为他是物业派来的管理员.一家居民的下水道堵了,正巧他在小区垫道,便打发孩子找他:"爷爷,我爸叫你到我家通通下水."他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回家取工具,上那户人家通下水去了.  相似文献   

14.
足迹与政绩     
一个人留下的脚印叫足迹,一个干部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贡献叫政绩。俗话说得好,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干部的政绩究竟如何,要从其走过的道路去寻找。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治理兰考县的 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在担任县委书记近两年的时间里,忍着肝病的折磨,常年奔波在农舍、田间。风沙最大时,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暴雨来临时,他第一个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两年中,他的行程达5000余里,搜集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并与县委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在他的带领下,兰考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植树治沙,一步一  相似文献   

15.
张峪铭 《江淮》2012,(1):52
东至县境内的206国道边,有一座林木苍翠的小山,这就是传说中的尧帝访舜处、大舜躬耕避世地——大历山。在通往大历山顶的蜿蜓山道旁边,有三座景观亭,分别是尧亭、舜亭和弈亭。当人们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尧亭。传说尧帝七十岁时,想禅让帝位,曾两度访贤而未果。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城市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数字治堵"到"数字治疫",从"数字经济"转型到"数字政府"建设,都彰显了"数字要素"与"治理要素"的完美融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为今后全面深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掩饰是自毁     
雨季,山洪暴发,洪水就要淹没一个村落了。一个神父在教堂里祈祷,洪水已经漫到他跪着的膝盖。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相似文献   

18.
在第八师一四三团花园镇桃源水乡,提起15年如一日坚持照顾偏瘫婆婆的钱素云,左邻右舍无不伸出大拇指头夸她是个难得的好儿媳. 钱素云的婆婆杨秀文,今年90岁,她于1954年由山东省招远县支边来疆,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奉献了自已的青春岁月.早在70年代一次团部发生大洪水时,钱素云在参加防洪抢险堵缺口中,由于在冰凉的洪水中劳作时间过长,至此落下了一身的风湿病.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湿病越来越历害了,时至1988年初,已无法行走便落下了偏瘫,打这以后便只好整天躺在床上,白天黑夜都需要有人照顾.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入夏以来,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相继发生大范围的特大洪水,洪水水位持续几十天居高不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在抗洪救灾前线,广大军民坚守大堤,顶住了多次洪峰的冲击,正像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评价的:“在当代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又一首壮丽凯歌。”在抗洪抢险救灾战斗中,第一个跳进洪水中堵决口的是共产党员;手上血泡最多的,肩膀上血印最深的还是共产党员。“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班”等旗帜随处可见,紧要关头,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军民团结,众志成城,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本刊特辟四块专版,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幅幅血浓于水、感人至深的场面,记录下中华民族携手抗御特大洪灾的珍贵镜头。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近年来,湖北省麻城市以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为契机,聚焦农村塆组这一基层“末梢”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充分激发、整合、用好基层力量,健全“微组织”、完善“微服务”、实施“微创新”、强化“微支撑”,以小支点撬动了大治理,有力提升了塆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