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宗教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2.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是中国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它南临印度洋,北抵喜马拉雅山,西面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亿。印国内种族众多,宗教繁杂。居民中有印度斯坦人、马拉地人、孟加拉人、奥里雅人和阿萨姆人等。印度教徒占82%以上,穆斯林占11%,余为锡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巴哈伊教、基督教信徒等。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通用语言。首都新德里,人口840万。政体为多党民主制,议会为两院制,即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  相似文献   

3.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4.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度宗教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其基本国策是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印度的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只要认真考察一下,就会感受到相当浓重的宗教氛围。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印度教约占全部人口的82%,其次伊斯兰教约占人口的12%。  相似文献   

6.
尼泊尔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决定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它是由本土和外来信仰及价值观经过复杂而奇妙的融合逐渐形成的。本文拟对尼泊尔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作一初步探讨。一尼泊尔目前流行的宗教主要有印度教、佛教、萨满教和伊斯兰教四种。其中以印度教的影响最大,信徒最多。历次宪法都规定说明了印度教的国教性质,而尤以《2047尼泊尔王国宪法》的规定更加直接、明确——印度教是尼泊尔的国教。据1991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尼泊尔全国有印度教徒1652万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9.5%;其次是佛教徒,占全国总人口的5.3%,有98万余人;再次是伊斯兰教徒,有50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7%。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印耶皈依(改教)之辩,是围绕着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展开的。虽然基督教徒所要求的"宣教权"写进了印度宪法,但印度教属人法,特别是一些邦通过的"宗教自由法",实际上是限制甚至禁止了印度教徒改信基督教。在辩论过程中,基督教方面一再呼吁宗教自由和人权,但在印度教作为主流宗教的大环境下,无论基督教团体如何定义和解释改教,都很难避免与印度教在观念上的冲突。因此,基督教徒致力于让印度教徒改教的行动,也被大多数人认定为有碍印度教徒坚持自己信仰和文化权利,因此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8.
英殖民政府与印度教派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以前 ,印度历史上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随着英国占领印度 ,并出于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对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加以拉拢和利用 (实行所谓“分而治之”的政策 ) ,才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从和睦共处和相互容忍的关系逐渐走向了互不信任 ,以至出现了双方的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而这一趋势的最严重后果 ,就是印度独立之初的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和随之而来的印巴分裂。  相似文献   

9.
印度尼西亚人口约1.8亿。官方承认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当地称兴都教)和佛教五大宗教。据1980年全国人口普查(不包括伊里安查雅和东帝汶),在当时全国1.47亿人口中,伊斯兰教徒占88%,基督教徒占5.3%,天主教徒占2.5%,印度教徒占2.5%,信佛教及其他宗教的则占1.7%。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五大宗教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东 《东南亚》2002,(4):45-50
在泰国的外来移民中,锡克教徒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泰国共有两万多来自南亚次大陆持不同语言和宗教的移民。这些人被统称为在泰国的印度人,其中,信仰锡克教、传统语言为旁遮普语的锡克教徒占大多数,约为总数的75%,他们在泰国印度人中起着体现和维持印度文化传统和特征的主要作用。泰国的锡克教徒同时也是东南亚印度人中较为富裕的一个群体。在泰国总人口中锡克教徒只占极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在该国经济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凡是到过泰国首都曼谷和其它风景名胜的人对这一点都会有所体会。  相似文献   

11.
印度政府在东北地区共设立了七个邦,即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特里普拉邦及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总面积25.5万平方公里,约占印度领土总面积的7.7%;人口近3900万,约占印度总人口的3.5%。该地区聚居众多部落民族,汇集多种文化、语言和宗教,仅被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的法律制度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和袄教徒等都各施其宗教法,理论上互不干涉,实际上矛盾重重。印度独立后,在为宗教法保留足够的地位的同时,《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将致力对全印度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公民实施统一的民法典”。很显然,要在印度这样人口众多、宗教驳杂、民族矛盾尖锐的大国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是一个不能一蹴而就的宏伟目标,必然充满矛盾与艰辛。从本文讨论  相似文献   

13.
印度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 化传统和高尚的道德体系。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宗教、宗教社团和崇信宗教的民众。而信众占全印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无疑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者。 1980年以后,在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和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冲击下,在国内穆斯林人口迅速增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里,印度把宗教作为外交手段,改善形象,扩大影响,以求提高其软实力。除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大力推进佛教外交外,又在"喜马拉雅带"开展藏传佛教外交,目的是巩固对其西北部、东北部边境地区及其藏传佛教教徒以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流亡藏胞的控制,进而扩大对我西藏地区和不丹等邻国的影响。但是,印度要达到目的还需解决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不了解印度的宗教,可以说根本不可能认识印度。印度是一个有着多宗教、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姓等复杂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以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著称。印度以世俗主义原则立国,但饱受教派主义之害,因此弄清其多元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是深入研究其宗教问题的基础,也是把握印度社会政治的关键之一。2004年9月初,印度政府终于公布了2001年人口普查的宗教方面的数据。据此信息,我们可以对当今印度国内的宗教状况有个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6.
宗教,的确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为了心中的信仰,信徒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今在东南亚的乡村中盛行的乩(ji音基)童可算是一例。在印度南方,有一些崇拜象征美男子的“史布拉玛利昂”神的教徒,在每年一月十九日该神生日那天,都要狂热地举行祭典。祭典中会出现大量的乩童,这些乩童就象在比试本领一样,用尽各种残酷的花样来摧残自己的肉体,藉以博得信徒们的狂热崇拜。而往往这种崇拜常常演化成一场暴乱,影响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身兼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教教徒居多的印度人族群的拒绝。为获取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印度人穆斯林不得不在马来族群和印度人族群之间寻找皈依。印度人穆斯林社会的案例表明,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向海外的扩散,海外印度移民逐渐重视印度教认同的建构。美国的印度移民通过坚持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参加印度教民族主义背景的组织和建立印度教网络空间实现印度教认同。移民的印度教认同不仅影响了印度的海外印度人政策,也影响了印度国内选举和地方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以来,印度对华报道呈现多元化色彩。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对华报道存在立场、视角和心态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印度教徒报》的对华报道较为客观和理性。本文还对印度媒体某些对华负面报道的基本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浅论印度教对印度妇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 ,它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印度教对印度妇女的看法和规定、宗教改革家和印度政府为解决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印度妇女在印度的现实处境来揭示印度教对印度妇女地位和处境的影响 ,并指出解决印度妇女问题要靠整个印度社会的世俗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