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  相似文献   

2.
徐金安 《人民论坛》2010,(10):40-41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李书群 《湖湘论坛》2008,21(4):96-9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繁荣中华文化,必须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3,(6):92-94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参天大树上一枚光彩夺目的硕果。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围绕疾病、健康和生命等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成功创建了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5.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云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优秀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将"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并从2010年开始实施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  相似文献   

6.
《观察与思考》2018,(2):43-4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文化建设的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形成,这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兴盛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长平 《创造》2019,(4):47-49
一、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一)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刻领会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是中华伟大文明和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本文就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内涵,民族文化的科学创新进行了探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与桥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成为新形势下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王毅 《黄埔》2011,(2):1+6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华文化热"成为世界性现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两岸开展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弘扬中华文化以凝聚两岸同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扩大两岸共识,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处于全球化时代与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我国大学生文化观念经历着震荡与碰撞,承受着困惑与撕裂、领悟着交融与整合。修正、完善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以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观武装自身和引领行动,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善于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权俊 《传承》2014,(11):148-149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但到了近代,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明和文化的冲击,又由于在一些领域自身不注重传承,而呈现出流失、断层等现象。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发展、传承的媒介,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用好文化产品,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力量     
苟子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华民族是吐界上唯一文化没有间断过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力量。文化可以强大一个民族,文化可以强大一个国家,文化同样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民族心理,是该民族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身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并把"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又一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它体现了我们党对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儒学在全球文化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贡献.在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工程中,必须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和标志,新的儒学文化一定能极大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快制定中医药法,不仅是促进和规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学习《决定》的心得和体会,从文化角度阐述制定中医药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因此文化建设的成色与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携手同行、共赢共享、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华侨文化等同于侨乡文化,应把二者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