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新人类”的网络黑客心理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黑客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文化新人类”而言,似乎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它具有强大的万有引力,挟裹着青年大学生进入网络百慕大,深层透视网络黑客的庐山真面貌,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网络黑客,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文化新人类”。大学校园既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又是他们心理成长的摇篮。部分大学生由于人格异常而导致自杀现象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这一“文化新人类”的健康人格,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人的影响,表面上是通过有形的"网络",而实质是通过无形的"网络文化"。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等,应该对网络文化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4.
贾云飞 《前沿》2014,(3):28-29
如今,随着高校学生电脑拥有量激增和3G上网手机技术发展的日益完善,“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并且已经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海量网络信息时刻冲刺着大学生的头脑,而他们更多时候只关注自己需要和认同的观点信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极端化的观点、不理性的讨论和不文明的行为,当代大学生时期能否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知这些海量信息并加以甄别,影响着他们未来网络观的形成,如何搭建网络,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导大学生的信息流通领域,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水平,成为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6.
王桂玲 《人民论坛》2010,(3):100-101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普遍建立和逐步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阵地,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身处底层低俗前行的凤姐与个性自在坚韧拼搏的傅园慧,作为新人类的两个符号表征着当下中国青年"杂草文化"的现实背景。当下新人类所居"杂草文化"逐步走向自由不羁、丰富多元与底层世俗态势,其新潮的媒介方式、便捷的文化表达、复杂的精神期求是其特色的三大表征;这种悖逆正统观念的"杂草文化"呈现了青年文化本身芜杂而包容的本质,其中的自为拓新活力与自然发展伦理有利于促发新人类精神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一、网络文化倒灌现象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谈的是"文化倒灌"现象。什么是文化倒灌呢?就是青少年掌握的网络文化技术与信息,超过中老年人,他们不仅可以手把手地教你网络技术,还向你传播网络上你所不知晓的信息。过去的网络信息多来自纸媒体,现在呢,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观念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为发挥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应强调"先锻炼,后发展"。因为这一观念符合育人目标,符合用人导向,符合成才规律,符合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我国网络使用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给他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网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应具备爱国、诚信、尊重、无害、责任感、节制等"网德",培养这些"网德"除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修养外,培育一个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也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自我实际是真实自我、想象自我和分裂自我的综合体,归根到底是现实社会交往主体行为方式在网络世界的体现。因此,网络"自我"身份不仅是新型网络交往行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对网络行为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负面影响。健康网络"自我"观念的确立是人际健康网络交往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杂化观念"的含义、存在依据、模型及变化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提出了"杂化观念"是社会主义时期私有制观念的第四种表现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网络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想、观念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发展是信息交流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种必须,辅导员如果对网络沟通加以有效利用,对于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具体实践,对如何通过网络沟通建立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做好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生活具有表征和引导作用。通过整体网分析、年级分析、话题分析以及深度访谈,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嬗变、类型、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因其追随者不断成长发展需求的变化而更迭;"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具有局域性,即难以在所有领域都起到作用;人人网尽管采用实名制,而其"网络意见领袖"与现实"意见领袖"仍会存在偏差。研究结果对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18.
"囧文化"是2009年兴起的一种网络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需求,反映了大学生某些心理症候,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大学生"囧文化"的流行中吸取某些积极因素,因应大学生的需求以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西方自然主义文化大量传入中国 ,对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在性交目的、婚前性行为、手淫等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大学生未受到科学系统的性教育 ,当面对来自西方的自然主义文化时 ,就必然形成错误片面的性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性教育 ,提高学生性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20.
“新人类”,原本是来自东邻日本的一个外来词,它是指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他们从价值现到行为模式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他们衣着前卫,观念离经叛道。在中国大陆,人们较普遍地认为,从19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可称为新人类,它的产生具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用部分新人类们的自我评价的话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社会浪潮中长大,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负担,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我们在社会转型中造型,我们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调整、自由发挥。”既然称为“新人类”,总会有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他们和当前社会中五花八门的时尚职业者就没啥区别之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