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小飞  ;王延庆 《传承》2010,(15):62-63
在介绍历代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基础及民族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及民族观,指出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实施是以大一统的思想为基础,同时是唐太宗个人开放的民族观相结合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凝聚力思想: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共同的精神家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家统一的文化支撑;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5.
民族院校是培育少数民族精英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科学有序的调查了解,然后提出理性有效的对策,输入正确的民族观,建构良性的公民观,创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付广华 《桂海论丛》2007,23(6):84-87
民族观是一个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包括对民族本身的看法、民族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及观点。文章通过仔细梳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新桂系领导人的思想,认为新桂系政权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分为:“中华民族”观、“特种部族”观以及“民族同化”观。之所以呈现这一局面,乃是因为阶级、时势、学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和国家统一思想。“大一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哲学基础和道义基础 ;“天下一体”是民族融合的思想基础和维护中国统一的一面旗帜 ;胡汉两制为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既包括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共同发展等核心价值旨趣,还包括民族历史观、民族阶级观等层面的内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共同繁荣,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思想内涵、当代发展以及其中包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一统思想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大一统思想,对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政权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之下,他们为追求实现国家统一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乌江流域地域广阔,杂居着近五十个民族.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义为重的家国争谐观、和平共处的民族和谐观、古今一体的历史和谐观、合一共存的天人和谐观和一脉共存的灵肉和谐观.  相似文献   

12.
刘善琳  多文志 《前沿》2012,(11):153-156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和民族观,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主要归纳为两个要点和一个核心。这两个要点:一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拥护祖国统一为前提的中华民族的团结;二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拥护社会主义为前提的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一个核心是党的领导,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基础和核心。是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贵 《传承》2009,(24):164-165
政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政治观主流是良好的,但也存在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不足,政治取向功利化和政治信仰冷漠化的缺陷,大学生在政治观方面表现出矛盾性与功利性等特征,为当前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贵 《传承》2009,(12)
政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政治观主流是良好的,但也存在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不足,政治取向功利化和政治信仰冷漠化的缺陷,大学生在政治观方面表现出矛盾性与功利性等特征,为当前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的本质与民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本质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为了整个民族生存发展及民族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引入民族方法论的概念。民族方法论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思维,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实践中更容易把握精神建设的方向,必须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建立民族方法论的体系。从民族方法论角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从培养能力入手,建设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真正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民族地区,受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多元文化的背景,这就决定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要着力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六观"教育,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期推动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7.
唐朝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较好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及唐王朝统治集团,顺应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对民族问题作了较为妥当的处理,使一度紧张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大好局面。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为调动各民族间团结和谐的积极因素,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加速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谢凤华  冀鹏 《前沿》2012,(22):4-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结合新时期新世纪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民族理论,推动中国民族工作取得新成就.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民族观是建立在其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的基础之上,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这一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其民族发展观、民族政策观和民族工作实践之中,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民族观是推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不断深人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善民族地区治理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