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民国时期华侨与闽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关系,进行较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以探讨闽西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社会发展的作用,俾供今天进一步建设闽西可供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2.
闽西华侨的出国,始见于明成化初年,继见于明弘治年间.开始阶段只有少数人冒险出洋.鸦片战争后为出洋的发展阶段,有较多的成批人民到海外谋生.民国时为出洋的高潮阶段,出洋人数猛增.何以民国时期出洋人数猛增?他们出国原因是什么?为此要深入探讨此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 民国时期闽西华侨大量出国有诸多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下面分述之.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闽西海外移民,包括移民的组织方式,出国年龄的结构,出国路线,海外移民的分布及流向,出国前后的职业结构及其活动等等。下面挥其主要点分述之。(一)闽西海外移民的方式闽西海外移民的方式有自由移民和契约移民二种:自由移民。闽西海外移民几乎都是自由移民,他们由亲朋带领下出洋,或由父母兄弟,或由同乡宗亲。在闽西侨乡,几乎每村都有水客、水客来往于侨居地和祖国之间,带新客出国,帮助华侨通信联络,寄侨汇或物品回家等等.永定下洋曾启东出洋时,就以50银元叫同村曾思连带到按城去的。此时期马来亚水客有吴光或、罗…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后期,东南亚殖民政府在新的形势下调整了对华侨的政策,开始实行经济上限制华侨,政治上歧视华侨的政策。其对华侨政策的转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限制华侨力量发展加强殖民统治的目的。殖民政府限制歧视华侨的政策对东南亚华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使华侨在东南亚的生存发展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华侨爱国心,促使华侨回国投资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1.研究课题随着1978年底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因务工和留学等出国前往世界各地的人增加了。侨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改革开放以前侨居海外的华侨被称为"老华侨",而改革开放后前往海外的华侨被称为"新华侨"。中国一般称新华侨为"中国新移民",但本文为了对老华侨和新华侨加以比较考察,拟使用"新华侨"这一  相似文献   

6.
刘稚 《东南亚》2005,(3):62-64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们共同体,华侨华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研究更是硕果累累,渐成“显学”。然而纵览现有相关成果,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缺憾:这些成果大都是对汉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而对构成华侨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虽有一些论文、报告和专著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仅限于某个民族或某一地区,鲜有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论著。而广西社会科学院赵和曼研究员的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正是一部在这一领域勇于探索、多有创见,具…  相似文献   

7.
远在荷兰殖民者入侵印尼之前,华侨经济在当地已经拥有一定的基础。荷兰侵入印尼之后,为了巩固其在印尼的殖民统治,一方面迫害华侨,企图剥削华侨原有的权益,另一方面又想利用华侨与当地居民的密切关系,作为开发和掠夺当地资源的工具,同时华侨为了本身的生存,也不断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荷兰殖民者不得不让华侨保留一部分原有的权益,从而使华侨经济获得逐步的发展。战前,华侨在印尼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东南亚约有2000多万华侨华人,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0%。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东南亚地区形势以及华侨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未来华侨华人在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 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都相继建立和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东南亚各国也对其华侨华人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一是改变以往对华侨华人强制性的同化政策,普遍采取较温和、宽松的政策对待华侨华人。例如:在入籍问题上,允许华侨自愿选择当地国籍。二是改变  相似文献   

9.
(四) 革命活动的成功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如果没有华侨的支持,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另一样。因此革命号召力如何是华侨大规模捲入辛亥革命的关键问题。革命派在争取华侨支持方面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革命派要获得华侨支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华侨对革命思想不是格格不入就是冷漠置之。在革命前,华侨一般都持保守的观点。普遍崇尚孝悌、贞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华侨的历史根据《华侨经济年鉴》(1970年版)的统计,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侨有十一万人(另一种说法是十四万人)。然而,这个数字是指持有国民党政府护照的华侨人口。如果从“华侨是不具有当地国籍的中国人”这一定义出发,那么菲律宾的华侨人口可以说是有  相似文献   

11.
一、华侨经济的商品经济特征 (一)何谓华侨经济的商品经济特征? 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华侨经济中,商品经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乃至货币经济)的发展是相当显著的,不仅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华侨经济的流通部门是如此,在生产部门、尤其是在农业部门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越南的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的华侨华人又主要集中于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经济比较富裕,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因此,研究越南的华侨华人现状应把重点放在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 一、人口与分布情况 越南和胡志明市现有多少华侨华人,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越南尚有约100万华侨华人,他们当中的80%,即大约80万人居住在越南南方,胡志明市就占52万多,下表是1989年越南人口总调查中所统计的胡志明市华侨华人的总数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福建和广东是我国华侨最多的省份。福建省对华侨问题的研究也较早,建国初即有研究华侨的机构,七十年代末我省华侨问题的研究蓬勃地开展,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影响。开展对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改革开放中引人注目的重要课题之一。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一个研究华侨问题的学术机构,这就是由中侨委(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创办的南洋研究所,1956年成立于厦门大学。在文革前十多年中,南  相似文献   

14.
前言华侨的同化问题,战后以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国内外学者也写过不少文章论述当代华侨的同化。然而,许多文章论及华侨同化是从近现代开始,很少对华侨同化(不论是自然同化或强迫同化)的渊源进行探索。事实上华侨的自然同化或融化是从遥远古代就开始逐渐进行的。下面就有关南洋华侨融化的产生、因素和类型特点试作一分析,藉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一、华侨的经济力量华侨以拥有经济势力而闻名。但是,这只是一般的泛论而已,至于华侨到底拥有多大的经济力量,却全然得不到具体的数字来予以表示。因此,很有必要对华侨的经济力量进行粗略的估算。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发展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科的完善,拓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推动当今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探索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演变和影响的规律的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侨乡历史地理,移民历史地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华侨华人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新技术手段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庄国土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一书,从各个历代时期华侨出国的概况、海外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出发,以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中外关系为依据,首次总结并阐述了历代封建政府对待华侨的态度和政策,并就其政策的成败  相似文献   

18.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关于归侨、侨眷政治权益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修改后的法律第五、第六、第七条中。其中第五条是关于华侨回国定居权利的保护;第六条是关于归侨、侨眷参政权利的保护;第七条是关于归侨、侨眷结社权利的保护。一国家对回国定居的华侨给予安置。法律第五条规定:“国家对回国定居的华侨给予安置”。这条规定说明:首先,回国定居是华侨的一项权利。这是因为华侨虽然是定居在国外,但他是中国公民。这就决定了要回国定居是华侨的一项重要权利。华侨回国定居不应受法律上的任何限制。从华侨在国外定居的实际情况及当…  相似文献   

19.
华侨、历史学科组讨论的中心议题是: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变化发展及其趋势。参加本学科讨论的所内外的同志有35人,提交论文22篇。其中论述战后华侨、华人问题的文章有11篇,论述东南亚华侨史其它问题的文章有10篇,涉及华侨史料的文章有一篇。围绕着中心议题,与会者着重讨论了下列几个问题:一、关于对战后华侨、华人变化发展特点和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移居国外的少数民族中,南洋(东南亚)华侨的行为和举止最容易被人们过于简单地加以概括。人们总是指责华侨是“东方犹太人”、对其母国以及居住国的政治漠不关心、或采取骑墙观望态度。然而,这样指责南洋华侨缺乏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L.E.威廉姆斯教授出版了一份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他认为在荷印华侨,特别是在土生华人(Peranakns)当中,广泛传播着一种真正的民族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