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日本哲学的形成是通过西周这一人物导入西方哲学才得以成立的,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现象,即井上哲次郎、三宅雪岭站在儒教的立场,井上圆了、清泽满之站在佛教的立场,展开了与西方哲学的对抗。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西方哲学,而是形成了一条将西方与东方融合起来的道路,从而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哲学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不再纠结于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来讨论"日本哲学"能否成立等问题,而是通过追索哲学在古希腊的本来定义等行为,将哲学视为人类探究普遍真理的创造性过程,从而提出了日本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主动参与新世纪世界哲学建设的强烈意愿。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哲学"仍然被限定在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以后哲学的范围内才被承认,但近来关于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与西田哲学及京都学派的比较研究在中日学者间开始进行,这有助于搞清儒学、佛教等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哲学之间既冲突对立,又互相借鉴吸收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创建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新的"普遍性"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禅与哲学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在从事哲学思索,撰写第一部著作《善的研究》(1911年)之前,曾经历了数十年的坐禅。在坐禅之后、哲学之前的一段时期,即西田的思想脉络之中出现了"禅与哲学"的问题,且贯穿在西田最初的哲学思索之中。是否可以将西田哲学直接视为禅;是否可以说西田排斥了禅,故而才成就了西田哲学;抑或是说西田赋予了禅以哲学化,围绕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文章将展开剖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在一个背离"生命"的、抽象思辨的过程中被捏造出来的学问。倒不如说,它的本质就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的精炼化"。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具体事象的立场,以自身的存在经验所凝练出来的精神活动为核心,由此来展开自身的学术研究。"日本的哲学"这一研究本身应该说带有了双重内涵:第一,应该是一个学术探索,即如今要站在"哲学的"基础上来认真地、客观地重新探索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传承;第二,应该说是一个哲学研究,即不局限于第一个立场,而是要在"现代"这一科学技术极度发达、文明冲突与异文化摩擦频繁发生、充满了冲突与争执的全球化人类社会之中,我们日本人面对世界必须形成一种主体性的自觉,必须提出并树立起一种新的"哲学性"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阐述21世纪以来的日本哲学、尤其是以京都学派为中心的日本哲学研究的新动态,即作为京都学派的历史传承性,作为现代哲学与传统思想的交织,作为日本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对话性,由此来提示今后的日本哲学之研究需要关注"日本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避免陷入西方与日本的二元对立框架之困境,强调以双语翻译为突破口来开拓新世纪的多视角、多领域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作为日本西学东渐史上第一人的西周翻译了众多哲学概念。在同时代学者皆将"instinct"翻译为"性"的情况下,唯独西周将其对译为"本能"。这是摒弃了以形而上的东方传统哲学为基础的翻译方法,在充分考虑到西方哲学形而下的物理学意义上人体器官官能所产生的作用前提下,兼顾"身体器官"与"机能"两方面关系的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8.
弗洛连斯基、布尔加科夫和洛谢夫是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以其独特的名谓哲学(称名哲学)为俄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看来,名谓是人类思想的"意义"和事物存在之内在"意义"的特殊交汇与融合。世界中的一切,包括自然在内,都具有意义,因此,名谓并非实体性客体,而是积极地表现着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事物和现象命名的、思考着的个体。他们的名谓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存在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旨在证明,语言是现实存在的理性的反映,而词语则是这一被反映的存在的本质。了解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及其思想精髓——名谓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俄国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9.
德川幕府自1603年建立起,较为稳固地统治了日本二百多年。但在进入19世纪的时候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国外,船坚炮利的欧美资本主义大国急于敲开日本锁国的大门;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则造就了以商人资本家、下级武士和农民为骨干的幕府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川幕府所采取的一些改良和补求措施已无济于事,终于在1868年1月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以天皇亲政为旗号的明治政府。 一般认为,1872年8月,颁布的《学制》令是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众多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法令给予了充分的评价,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1872年8月颁布《学制》已经是明治政府成立的五年多以后(即明治5年),那么,在此之前的明治时代的最初几年中,日本教育的情况如何?当时的情况与1872 年制定《学制》令、建立近代日本国家教育制度有何联系?这类问题至今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学制》令的出现,也不利地对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学制》颁布之前的明治初年的教育做出简单的分析评介,以求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1890年10月30日发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明治政权表达自己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其历史地位与关联度之高,在近代日本的诸多文件中是罕见其匹的。诚如著名日本思想史学者王家骅所说:"《教育敕语》的影响不仅在教育方面,而是涉及了日本政府的全部思想文化政策,影响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成为日本天皇制国家的观念支柱之一。"①所以关于教育敕语形成过程的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明治前期日本教育中儒教主义的展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79年明治天皇下达的《教学大旨》标志着儒教主义的复活。《教学大旨》下达之初虽遭遇来自以伊藤博文为主导的政府的抵制,但以明治天皇和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宫廷势力仍通过各种渠道和措施积极致力于儒教主义教育理念的具体化。明治十四年政变以后,明治政府也开始转到儒教主义路线来。儒教主义不仅作为一场德育运动成为明治日本教育上的独立阶段,而且形成了日本的教育政策主体或教育领导权的宫府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2.
Japan's tendency to simply react to international trends rather than to formulate its own policies is as prevalent today as during the Meiji period when the country was trying to catch up to the West, says Gerald Curtis,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hen international trends are murky, such as before World War II, this tendency can easily lead to disaster, Curtis says. Japan must break with the past and define its international role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Curtis argues, but the public debate required to achieve this is unlikely until Japan's domestic politics become more sharply defined.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人相关的灾异思想随儒学一同传入日本,在天武朝以后开始作为政治理念被采纳,对古代日本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律令体制下,灾异思想不仅对改善日本古代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推进了日本古代灾害应对体系的确立,使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灾异思想之所以在日本实现了不同于中国的独特发展,与日本天皇的特殊“神”性及氏姓制度的旧秩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During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Cold War era, many historians of Japan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sought to rise above the hatreds of the war era and develop a brighter, more positive image of Japan's recent past. Concentrating on the rational nature of the state-building process (but downplaying the ways in which irrationality was also institutionalized), they described how the Meiji oligarchs constructed a modern state that led Japan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to the worlds of capitalist industry, great-power politics, and colonial empire. This explicitly anti-Marxist phase of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is known as the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5.
由于日本在前近代一直没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因此武士才得以产生、发展、壮大,并建立武家政权。明治中央集权政府一成立,武士阶层迅速土崩瓦解,消散灭亡,因此从其兴亡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武士作为具有"私兵"性质的社会阶层与中央集权的权力体制有着天然的矛盾性与对抗性。  相似文献   

16.
Masako Gavin 《East Asia》2016,33(3):175-196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Kawakami Kiyoshi (1873–1949), a Meiji Christian socialist and prominent journalist in late 1890s Japan for the popular newspaper Yorozu chōhō (Complete morning report). Kawakami was one of the six founding members of Japan’s first but short-lived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hakai minshutō, 1901). After the party was forced to dissolve under the Public Peace Police Law (Chian keisatsuhō, 1900) on 16 July 1901, Kawakami left for the USA to take up a postgraduate scholar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While in the USA, he continued his career in the press, establishing himself as a well-respec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ist. This paper focuses on his earlier thoughts, those developed during his “pilgrimage” to the USA from 1901 to 1907, during which his interests shifted from a gradual social reform to the issue of nascent anti-Japanese agitation in California and the question of Japanese immigration. During this time, he became convicted of the humanitarian ideals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values of sympathy and tolerance found in the chivalrous moral tradition. This journalistic period is under-explor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yet i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Kawakami’s later role in US-Japan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多火山地震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也许使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对外界发展变化敏感关注、敏感反应的性格特征。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主要以吸纳中国文化为主,而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尽管日本二战战败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社会发展到今天,却陷入了东西方价值观念冲突的夹缝中而发生变异,这也铸成了日本社会深层的病理结构,即日本人和睦有序的社会表象背后,却是国民陷入了一种无力.矛盾的社会文化模式使得日本社会深陷在沉重的现实枷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