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朱世洪 《人权》2006,(3):27-29
一、我国罪犯人权保护的现状罪犯人权是指被法院判处刑罚的罪犯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或者应当享有的权利。从自然属性上讲,罪犯虽然被法院判处了刑罚,但他(她)仍然是人,因此,罪犯仍然享有人权。从社会属性上看,罪犯是由于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犯罪是严重侵犯人  相似文献   

2.
王瑞雪 《人权》2013,(5):41-45
人权,即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权所指涉的权利是一种具有多维度指向的权利的集合,并可划分为三个层级:首先,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最后,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3.
窦树华 《中国人大》2009,(11):48-49
建立人权保障制度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制定了许多法律和条例,其中最多的是体现保障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包括人民有参政权和作为个人所应享有的一切基本权利。1940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保证人权的思想:“一方面保障工农小资产阶级人权、政权(指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既包括超宪法、超国家的非实定法的权利和自由,也包括实定法上的权利和自由,又称应有人权。人权还有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两种形态。法定人权是应有人权所衍生的人权,即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5.
岳悍惟 《人权》2010,(6):46-47
何谓人权?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就平等地具有的权利”。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认为,“人权概念是这样一种观念:存在某些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吲这种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从道德范畴对人权所做的界定,它强调人权超越地域、时空对一切人均有效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第四次修宪是对人权保障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 ,既包括超宪法、超国家的非实定法的权利和自由 ,也包括实定法上的权利和自由 ,又称应有人权。人权还有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两种形态。法定人权是应有人权所衍生的人权 ,即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实有人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享有的权利。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是每个国家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际是应有人权的选择和确认 ,实现了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的转化 ;宪法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公民法定人权的不断扩…  相似文献   

7.
中国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的现实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 《公安教育》2003,(4):28-30
一、侦查程序与人权的关系人权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总体上讲,是指人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总和,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及政治权利,也包括人身权利。侦查程序中的人权是指侦查中涉及侦查程序的每个人在侦查活动或侦查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正当合法权利。在一个国家整个司法诉讼活动中,可以说刑事侦查程序与人权关系最为紧密,因为侦查程序中涉及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剥夺,隐私权的侵入,财产的扣押等等。这些权利是人权的主要内容。而我国侦查程序与人权的关系尤其密切。原因有:…  相似文献   

8.
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权利。人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的主体必须是全体人类。正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国籍、社会出身、财产、身份等区别,都有资格享有人权。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人,都应该享有人权。第二,它的内容必须体现人的自由和平等。自由就是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平等就是使人享有相同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8、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何在?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和特殊群体的权利。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人权是广泛的,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  相似文献   

10.
马梅凤 《前沿》2011,(22):83-86
罪犯参加劳动是我国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罪犯虽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但其作为中国公民的资格没有被剥夺,依然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没有被剥夺或被限制的权利。劳动不仅仅是罪犯的一项义务,同时也是罪犯的一项权利。罪犯参加劳动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是对罪犯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但是在监狱行刑司法实践中,罪犯无偿劳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监狱工作的目标和稳定监管秩序,应以我国《宪法》《监狱法》等相关法律为依据构建罪犯劳动报酬制度,这不仅可以使罪犯尽赡养父母之责和抚养未成年子女之义务、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还可以为刑满释放后度过就业缓冲期奠定物质基础,从而巩固改造成果,避免重新犯罪。  相似文献   

11.
闫佳  裴俊杰 《人权》2011,(5):8-12
罪犯人权保障问题是国际国内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罪犯权利保障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罪犯权利维护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罪犯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选举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世界各国均在宪法和选举法中对此予以明确规定。选举权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选举权利包括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狭义的选举权利则仅指选举权。本文所论述的是前者,即指公民享有的选举或者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或者某些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公民在必要时可以请求有关的国家机关以强制手段协助或者保护其实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关于选举的性质,有权利说、义务说、权利与义务综合说。权利说认为,选举是公民的权利,包括我国在  相似文献   

13.
人权概述     
一、人权的概念1.人权是指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2.二战前,人权是指各国国内法规定的本国公民个人享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人权问题基本上属于国内管辖事项。二战后,资产阶级法学家较强调个人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而贬低或忽视人权的经济内容;第三世界主张人权不仅包括个人基本权利,而且包括集体权利,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权利。二、人权问题的发展1.人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人权问题早在原始人时期就已经出现,如人吃人现象、部落征服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权问题更甚,只是很少有人论及。2.近代…  相似文献   

14.
失业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失业构成了目前和将来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公民劳动权一定时期的丧失,其直接后果是这部分人陷入贫困。既然劳动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就必然要求救济,即这一权利对应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用人单位、全社会及劳动者本人。对此,只有认识到劳动权的本质,才能对各自的救济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劳动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劳动权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公民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这是狭义上的劳动权;。广义的劳动权还包括劳动…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罪犯作为人、作为公民仍然享有受教育权。但在工具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罪犯的受教育权更多地被理解为接受特殊教育的义务,而没有把罪犯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没有赋予罪犯受教育的自由。对罪犯受教育权的价值进行解读,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罪犯基本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人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成为一个热点。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等诸多缘由,人们对人权认识不是因于已有的成见,就是照搬西方的人权理论,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误区。本文试就人权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作一些探索性的论述。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权就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权利,人权是与其主体-一人(整体的人类与个体的人的统一)相生相伴的。人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是以自然性为基础的。纯自然状态下的人不具有社会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根据人权法的基本意义及世界人权法的发展与实践,环境权应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内容的公益性;权利和义务的紧密联系性;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广泛性;权利的限度性。环境权与其他人权一样,是一个由多项子权利组成的内容丰富的权利系统。从理论上说,环境权应具有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8.
劳动权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宪法的确认。对于受拘禁的罪犯来说,劳动是对其实施矫正的基本手段,但劳动同样也应是罪犯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平等的保障,而人权的视角无疑将会为罪犯劳动权的保障提供最充分的理由、最大化的内容和最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如何从人权视角对罪犯劳动权进行保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20.
郑谊英 《湖湘论坛》2004,17(5):49-50
犯罪嫌疑人虽然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 ,但犯罪嫌疑人也是人。把犯罪嫌疑人当作人看 ,尊重犯罪嫌疑人作为人的人格尊严权 ,这是犯罪嫌疑人享有权利的基础。因为一切人权都源于人类固有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上的公民权和人权是以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 ,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权 ,也就是承认犯罪嫌疑人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