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诉讼观念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重要领域,以往学者均从大传统诉讼观念对比,忽略了小传统诉讼观念的比较。民间法律谚语是最能体现小传统法律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中西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法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中西方在小传统层面上诉讼观念的差异和"暗合"之处。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甄别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非洲谚语在非洲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非洲这个成文典册匮乏的大陆,谚语因其短小精悍、富含哲理又和生活息息相关而历代传诵和继承。非洲人以其独特的智慧向后人和世界展现非洲文明。而同样由于缺乏文字的原因,非洲的法律也是以"口头法"而闻名,而谚语作为口头法的渊源之一,分析谚语可以更好的理解非洲人民在长久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和法律意识,从而进一步的理解非洲习惯法。本文主要通过以国内外现有的对于非洲传统文化的研究为指引,寻找和翻译非洲历史中所沉淀下来的谚语来剖析非洲人民对于法律的理解和感悟,了解非洲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另外本文对于与非洲同样具有浓厚的"谚语文化"的中国却没有形成类似非洲现代发展格式的,即习惯法与现行法并行的法律适用格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解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以及问题的设定,运用"大传统"与"小传统"一组概念,分析并得出瞿同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法"的理解是狭隘的,反思他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分析框架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人类学的最大争论就是"大传统"与"小传统"之争:究竟是"小传统"孕育产生了"大传统",还是"大传统"的民间流变产生了"小传统"?本文试图从昆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问题。作为"小传统"的昆曲经过由俗到雅的发展历程,影响着作为"大传统"的京剧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断互动并融合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最重要的特点是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即"礼法合一"。而在"礼法合流"中,礼和法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以礼为主","以礼统法"。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以礼统法"现象,阐述其发展,剖析其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格权是法律制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文化特征的重大问题。通过对罗马法人格权与秦汉律名籍制度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到中西方有关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前期就已逐步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质 ,其差异是相当悬殊的 ,并对以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功能主义倾向集中体现于其整体文化观,即历时性向度的"古代法整体论"和共时性向度的"法律的社会决定论"。经由历时性问题共时性化而达致的整体文化观不仅因看不到社会/法律变迁、"小传统"与"大传统"的互动博弈而有失之专断的简单化缺陷,而且其法律史解释也因其梅因式单线进化论和"尾随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之前设的存在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法律的功能分析与整体文化观、单线进化论前设之间也存有张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特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成伟  方潇 《中国法学》2003,(1):158-169
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之“公之于法”力图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化探究。文章认为 ,“公之于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本文在对“公”、“私”字源以及古人对它们的褒贬态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了古代语境中“公之于法”这种法文化特质形成的理论和现实根源 ,着重剖析了“公之于法”在古代统治阶级的扭曲下被其“公”的形式所掩盖的“私之于法”的异化景像和内容。同时 ,通过与西方对应物的比较 ,论述了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在现代的不适应性。论文指出 ,中国古代“公之于法”有着它自己的历史长河 ,其历史内容虽然被统治者扭曲而变异 ,但其一直在民间社会传承的“大公无私”精神则应予肯定 ;同时 ,对西方之对应物所体现的“公而有私”原理则应予吸收 ,从而使“公之于法”之精神理念从中国传统意义中走出 ,从而成为中国当代和未来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9.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说比较罗昶中国法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支撑这个体系的内在精神就是萌芽于《周易》的“法自然”的法哲学观。在西方法文化体系中,与中国“法自然”观处于相同地位的便是“自然法”观念,同样属于影响深远的基本观念。“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誓与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文忠 《现代法学》2004,26(1):52-55
法律上的“誓”最早与话语、诅咒相联系 ,具有法人类学的意义 ,它体现了原始宗教与秩序的关系、信仰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在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 ,“誓”所映现的正是关于法律神圣的古老理念。中国古代儒法文化中“约”的概念是原始宗教意义上的“誓”在道德精神上蜕变 ,是一种超越制度的道德阐释。较之中国 ,“誓”对西方法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尤其在英国,法律多如牛毛,法名无奇不有.“断头台法”就是其中一例. 提起“断头台法”,人们也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刑具——断头台吧.1793年1月21日,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卖国通敌、作恶多端的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断头台法”莫不就是关于断头台的法律?非也.它是路易十六断头一百年后,即189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项关于自身活动程序的法律,规定一定的日期和时间一到,不管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8,(2):3-24
如何理解"可以适用习惯"?这是个应当从法教义学视角论述的话题。法教义学追求法学解释的法律规范引导、裁判效果取向和法律体系化建构,它们分别是法教义学的前提、目的和方法。以此来衡量,则"可以适用习惯"这一法律规定中的"可以"、"适用"和"习惯"等具体词汇,都应得到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宗旨的、用以维护法律和裁判严肃性的、补强法律体系及其效力的教义学解释。本着法教义学的这些宗旨,本文尝试对"可以适用习惯"这个法定内容中的具体词汇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法思想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础理论,它准确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自身对法的认识、所处的法制环境、准确的行为标准,以及对中国传统法的理念追求。中国法制史研究如果缺乏伦理法的方法指导,它就没有活力,就会成为一具无灵魂的躯壳或僵尸,就会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即使我们将中国古代的法律按照现代西方法律的分类标准分得再细,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技术来说也不过形同玩物而没有法学价值,并可能最终导致中国法制史学的衰微。当"史实"和"史识"被混淆时,面对那些用西方法学的结构与概念来对中国法制史的"雕刻"时,我们如果仍然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就会被"史识"掩盖了"史实"。在"史实"和"史识"之间,我们需要的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传统的法律文化,而不是用现代的模式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5.
曾荔 《法制与经济》2013,(10):118-119
讼师这一职业,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略地说,讼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就是"准律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角色。文章以讼师的定义入手,探究其历史渊源,特殊的法律地位,以及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法律文化精神,以期读者可以对讼师这一传统的法律文化现象有一个基本轮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羌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人类学知识表明,习惯法与国家法分属于不同的知识传统,国家法被视为一种受到自觉维护的和极具统一性的规范,具有强烈的符号意味和文化选择色彩,属于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习惯法个性强而共性弱,实验性强而抽象理性缺乏,这套知识主要是一种实用性规范,属于“小传统...  相似文献   

17.
陈金钊教授最近提出了一种与西方法律修辞学不同的"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该理论因其独特的涵义界定、价值立场和修辞方法而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和批判。"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并非作者自由的学术创造,该理论几乎所有的构成元素都可以根据法治理论、法教义学、法律话语、分析修辞学、最新的法律修辞学理论等获得相应的理论证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法律作为修辞"更是对西方法律修辞学的一种学术改造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政法学刊》2019,(5):121-128
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彻底转型,在此过程中使用的用西方观念"整理国故"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用"神权法"一词描述中国古代早期法律思想即是明显一例。中国的国家与法律产生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初始组织形态与西方国家迥异,因此国家的运作形式及与之伴随的政治管理方法皆有不同,这决定了用以维系中国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法律思想也会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别。厘清并突破这种概念上的"附会"之意,去伪存真,有利于我们认清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立足点,创造出适合本民族需要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9.
<正> 1.普遍主义式法律应该确立法系统和法文化的复合性或多元性的观念,通过比较历史学的方法来揭示其特征。同时应该把市民和法律家参加法律运作过程的主体性作为法系统和法文化活力化的必要条件并使社会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为此,采用所谓"普遍主义式法律"、"管理式法律"以及"自治式法律"这样法的三类型模式是适宜妥当的。管理式法律和自治式法律分别与国  相似文献   

20.
李平 《现代法学》2013,35(2):42-55
"法"在字源和词源上有三个系统,即灋、佱、。许慎在《说文》中仅以战国篆文为据,未能考察商至战国前期文字发展的理路,对"灋"的词源解释有误。廌与作为神兽的獬豸有差异,并无掌法神兽之义。灋字在西周时代作为"废"的本字使用,与后世的"法"义并无关联。宗周文化系统中有一个表规范、法则意义的"佱"字;南方文化中有一个表达规范、法则、效法甚至法律的"",因此在先秦时代有宗周的"佱"和南方的""两个与后世"法"有渊源关系的概念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春秋中叶至战国时代发生碰撞、融合,最终以""吸纳并取代"佱",并写作"灋"为终结。具有"刑罚"、"审判"之义的"法",通过"灋"的字源和词源无法解释,而当与宗周文化系统之外的南方文化中的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